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厉彦林
草筐这种农具,如今基本见不到了,只是偶尔会在村史馆、农耕文化馆里露面。
草筐大多用腊条或柳条编织而成。它近一米高,底部是平的,侧壁根据需要确定弧度、厚度,开口处加厚收紧,这样耐磨,盛东西稳当。草筐能手提、臂挎或者肩背,用途很广泛,带着它上山下田、逛菜园,既能装柴草,又能盛蔬菜、玉米、地瓜,还能装捡拾来的牲畜粪便。
草筐,是最普通的农具,没有大雅之堂可登,它经常出现在猪圈旁、草垛边、锅灶前。像我这样上了一定年纪、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应当都背过草筐。与草筐有关的记忆,让我刻骨铭心。
那时,在我们沂蒙山区,家家户户养鸡、养猪、养羊,有的还养牛、养驴。于是,薅草喂牲口,成为孩子帮衬家长的活儿。孩子们放学后便背上草筐,跑进山野沟壑一边薅草一边玩。在星期天和麦假、秋假、寒假,背草筐更是家常便饭。
俺村坐落在丘陵之上,西北方向有座柴虎山,满山都是灌木叶和野草。然而每年入冬后,树叶都落了,野草也黄了,捡来的柴草根本不够烧火做饭。于是,老人和孩子常常背上草筐跑到沟汊树林、田埂地堰拾草,用竹耙子搂草、搂树叶,那路旁和树林的地面都被搂得很是溜滑。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无论夏季薅猪草,还是秋冬拾柴草,都得趁早。要是有小伙伴早到了,占下了“地盘”,我就只好去更远的地方寻找“草源”。
背着草筐拾草,这活儿又脏又累,但其中也有快乐。夏天,河边和树林里各种各样的野草长得又高又快,树上也有不少枯枝,不一会儿就是一筐。拾草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自然界的各种小动物,比如蝴蝶、蚂蚱、老鼠、青蛙……我们还常常爬到树上看鸣蝉、喜鹊和各种鸟窝,在溪流里抓小鱼、小虾,在河沟里捉河蟹,有时顺手摘到酸涩的野果,咬一口一咧嘴,舌头都不听使唤。黄昏时分,远远地看到自家的烟囱冒出了浓浓的炊烟,就赶忙背起塞得如小山包一般的草筐气喘吁吁地往家赶。一路上,心中满是甜蜜和幸福,我为自己分担了家庭责任而感到自豪。进了家门,饭菜香瞬间扑鼻而来,禁不住高喊一声:“娘,我回来了!”娘应声道:“好,快洗手吃饭!”一股暖流立刻直抵心窝。
我也有偷懒的时候。记得那年冬天,旷野里刮着干冷的西北风,我兜里装着一本刚借来的连环画《地雷战》,和比我小一岁的堂弟去拾草。一到西北岭,我就把草筐扔在一边,裹紧肥大的棉袄,蹲在沟底的背风处,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地看起了连环画,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一晃,天就黑了,可草筐还瘪着,于是赶紧在筐底放了些枯树枝,再盖上匆忙搂来的一点枯草。我知道造假理亏,胆怯地回到家,把草筐匆匆塞在草垛旁。
1974年冬,我正上高中,学校搞勤工俭学,草筐一夜之间变成了粪筐。爷爷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老师讲:“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拾粪被当作一门课程对待,还算分数。我家离学校8华里,早上天还没亮我就背着书包,带上铁锨、粪筐出发了。乡间小道不好走,加上“粪源”有限,必须走更偏僻、人迹罕至的沟汊。眼睛只有像探照灯一样四处搜寻,才能有收获。虽然衣着单薄,但并不觉得寒冷。如遇上大坨的牛粪,心头自然一阵欣喜。冬天的粪便上了冻,便于整体铲拾,只是费点劲。偶尔遇上拾粪的同学,我们还会相互谦让,再逗笑一番。赶到学校交上粪,把粪筐依次排好,洗完手,整理好衣裳,上课的钟声就敲响了。现在想来,那是一道极具年代感的独特的校园风景。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为饲料和柴草而发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孩子们都生活在蜜罐里。回想起背草筐的过往,我既感辛酸又感幸运,它让我亲近了大自然,享受了劳动的快乐,也更加珍视生活的美好。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4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