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谈文绎史】
作者:李树军(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从《楚辞》中的“兰膏明烛,华镫错些”,到柳亚子《浣溪沙》里的“火树银花不夜天”,我国的灯光文化可谓历史悠久,灯光设施也是节庆民俗的重要内容。
早期灯具较为原始,主要用来照明。西周到春秋时期,有的仪式举行的时间非常长,往往从天亮开始一直持续到夜里,到了晚上,殿堂上下、宫门内外点起烛炬,继续行礼。立在地上的称为“燎”,手持的称为“烛”,都是非常大的火把。这些烛炬是用布将成束的麻秆或芦苇缠起来,灌上蜡脂制成。这些大烛台排列在一起,灯火通明。不过仪式中烛炬的数量是有规定的,不能随意设置,按照当时礼制,周王晚上接见朝拜的大臣时,庭中可设置一百个大烛,公爵诸侯接见大臣时可以用五十个,侯爵以下诸侯可以用三十个。烛炬的规格也是周礼的体现。
战国之后,灯具技术迅速发展,一些大型灯光设施随之出现,其观赏性也逐渐增加。王朗《秦故事》记载,秦朝正月初一举行朝贺时,宫殿阶间放置百华灯树,端门外有三尺灯、五尺灯,照耀得宫廷像白天一样。百华灯树、三尺灯、五尺灯的具体样式已不得而知,但是从名字来看,其形体应该非常大,百华灯树也应该非常漂亮。《拾遗记》记载魏文帝曹丕迎娶薛灵芸时,夜间烛火绵延数十里,车马喧哗,扬起的尘土遮蔽了星月,当时人称为“尘宵”。能够清楚看到扬起的尘土,说明当时的灯光应该非常亮。如果二十米一个灯,在几十里的路上布列灯火,得需要一千个以上形体较大的灯烛,这可以算是大型的灯光设施了。又筑起三十丈的高台,台下布置灯烛,叫“烛台”,夜间从远处望去,像星星坠落在地上。可以看出,这样的灯光设施不但要能照明,还要有美感。灯光设施在唐朝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玄宗正月十五举行临光宴,灯的品式多样,有白鹭转花、浮光洞、攒星阁等,有时还搭建雄伟的灯楼。唐朝开启了正月十五上元节观灯的习俗。后来还有利用自然环境以追求审美效果的灯光设施。明朝洪武五年正月十四,皇帝下令在秦淮河上点燃水灯一万支,十五日夜半就竣工了。万支灯火映照着秦淮河,水中闪烁的灯光像天上的繁星,秦淮河变成了银河。
北宋上元节的灯光,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审美上,都是中国古代灯光文化的典范。当时汴京等城市,夜晚除了房舍中的灯光和星月,没有其他光源,整个城市处在黑暗之中。正月十四到十八的五天里,汴京的夜晚完全变了个样,灯火辉煌,车水马龙。在众多灯光设施中,尤其以宣德楼前的设施为最,《东京梦华录》对宣德楼、相国寺等处的灯火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宣德楼前的灯光工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宣德楼及两个朵楼,宣德楼南面百余丈远的灯山,宣德楼与灯山之间的重要官员的幕帐彩棚以及表演露台。灯山的灯光设施无疑是规模最大也最为复杂的,灯山是用木料搭建起非常高的棚架,架上铺张捆扎锦绣,锦绣上绘有神仙故事或生活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灯山主体横列为三个门,各有牌匾。灯山左右还有用彩带装饰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形象,他们分别骑着狮子和白象,有五道水从他们的手指上流出,形成五条瀑布,手指还能摇动。左右门上面各用草把扎成一条戏龙,罩上青幕,草把上密密地安放了数万盏灯烛,远远望去是两条蜿蜒腾飞的巨龙。宣德楼也挂了很多彩灯,夺人眼球的是两个分别挂在左右朵楼上的大灯笼,其周长有一丈多,里面点着如椽巨烛。朝臣幕帐彩棚和表演露台上的灯也形式多样,色彩艳丽。正月十六上午,皇帝登上宣德楼,宣召百姓。之后,官员帐中,露台上面,灯山脚下,乐声齐作,百姓在楼前纵情观赏。到了晚上,华灯宝炬,熠熠生辉,月色与灯光交融,无论远近,到处都是摇动的灯烛。三更的时候,宣德楼上一个小红纱灯笼沿着绳索升到半空,告诉人们,皇帝车驾已回到宫内,“须臾,闻楼外击鞭之声,则山楼上下灯烛数十万盏,一时灭矣”。宣德楼前的灯火熄灭了,而相国寺等地的灯火依然闪烁,很多人会到这里继续观灯。
在众多有关元宵节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灯光的身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南宋的灯火。我们也能看到宣德楼前的灯光,王珪的《上元应制》:“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这两联从宣德楼下官员幕帐的视角描写了宣德楼和远处灯山,月光和灯火将宣德楼照得通明,从楼下望去,就像天上宫阙一样,另一边的灯山仿佛是大海上六只鳌驮载的仙山,正慢慢靠近。有的诗篇还提到了宣德楼前灯山上的巨龙,曾巩的《和御制上元观灯》:“龙衔烛抱金门出,鳌负山趋玉座来。”《水浒传》中有三段故事是在元宵节灯火中展开的,第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这三回分别涉及了城镇、大城市和京师的灯光。清风镇有三五千户人家,“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采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呈应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虽然比不得京师,只此也是人间天上。”大名府的灯火规模则大了很多,单就灯山来说就有三座:“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鳞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回也有千百盏花灯。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着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第七十二回对汴京的灯火没着太多笔墨,不过我们读到夜晚叙事仍然感觉满眼光亮。《水浒传》对北宋灯火的书写有想象的成分,不过仍然能反映古代灯光的一些情况。宋江喜欢观灯,第三十三回、第七十二回的情节都是以宋江观灯展开的,两次观灯都遇到了危险,前一次被捉,后一次险些被捉。但这或许并不能改变他观灯的喜好。能将单调的黑夜变成五彩斑斓的世界,这样的灯火谁不喜欢呢?
从庭燎百支到数万灯盏的灯山,这不仅是灯光设施的巨大变化,也体现了古人发挥聪明才智的过程。这些曾经照亮天空的灯光,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闪耀着。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4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