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改进文风大家谈】文章应“忌空泛”“尚朴实”“崇创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改进文风大家谈】文章应“忌空泛”“尚朴实”“崇创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5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丁立群(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

  文风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文风是指文章语言和行文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是文章的形式问题;广义的文风不仅是文章的表现形式问题,而且关涉到文章的内容与实质,对于文章的水平、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是从广义上理解文风问题的。从林林总总的哲学社会科学文章来看,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文风问题。

  一是“问题意识”阙如。“问题意识”是研究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没有进行研究和写作的必要了。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谈到如何做学问时曾说: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意为我们要求得学问,首先要学习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些学术文章平铺直叙,但是对于要解决什么问题却不明确。这样的文章即使下笔千言,却仍不免空洞无物、浮萍无根。

  二是独断论的论证方式。在学风上独断论意味着,对问题不是以“说理”“论证”的方式,而是采取独断、武断的方式。一篇学术文章本质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体现为一个理性结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细致、丝丝入扣地说理和论证,也就是“以理服人”。一些学术文章虽然能够提出问题,但是用论断、命题和结论代替推理和论证,缺乏“以理服人”的理性力量。

  三是偏于注释性的研究方式。注释性的研究方式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至今影响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少学术文章对文本侧重于注释、解释、理解和介绍,缺乏思想性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同样是科学探索的过程,应当“忌空泛”“尚朴实”“崇创新”,庶几才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5日 01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