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北京密云“九搂十八杈”传颂着“为一棵树,挪一条路”的故事;广东新会天马村村民世代守护“小鸟天堂”,成为我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动范例;陕西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见证了华夏大地5000年文明史;山东曲阜孔庙“先师手植桧”见证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古树名木是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承载着传统文化,记载着历史变迁,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
今年1月2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自3月15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
在2月14日国家林草局召开的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司长张利明表示,《条例》的出台,对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将探索建立古树名木保险制度
张利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保护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重点区域和具有重要价值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但是,违法采伐、移植、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仍时有发生;少数地方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保护管理要求不统一……亟须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专门行政法规,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
张利明介绍,《条例》强化保护第一,突出科学保护、原地保护,全链条、全方位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非法采伐、移植、损害古树名木等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同时,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古树名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人工培育、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中的树木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充分发挥这些人工商品林的经济效益。合理发挥古树名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促进古树名木资源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下一步,将强化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应用,实现‘一树一档’精细化管理。积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完善中央资金投入政策,探索建立古树名木保险制度。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研发,搭建专家咨询交流平台,提高古树名木科学保护水平。”张利明说。
第三次全国资源普查计划今年启动
近年来,我国古树名木保护的关注度、可见度明显提升。
张利明介绍,我国搭建了全面系统的保护制度框架,《条例》从国家层面对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统一规范,17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构建了智慧精准的保护管理模式,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初步摸清资源底数;开发上线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初步将每一株古树名木都落到图上;针对濒危衰弱的古树名木,协调落实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地方实施抢救复壮项目。
2015至2021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于2022年发布了普查结果。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司长刘丽莉表示,今年计划启动开展第三次全国资源普查。
刘丽莉介绍,《条例》要求强化分级管理,针对不同树龄的古树名木,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规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这对资源底数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必要通过第三次普查完善资源数据库,便于精细化管理。第二次普查未覆盖国有林区原始林分和自然保护区,实际上这些区域大量的林木都是古树名木,应该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掌握这些区域的资源状况,以古树群形式分类加以整体保护。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各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普查工作方案,修订完善普查鉴定技术规范,争取用3年时间完成第三次普查,及时向社会发布普查结果。”刘丽莉说。
将建立全国城市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
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万株。据不完全统计,城市古树后备资源(树龄大于50年、小于100年)148万株。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处长宋涛介绍,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面,地方各级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对古树名木调查、鉴定、定级、登记、编号、建立档案、设立标志,抢救性地保护了许多珍贵的城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规范城市古树名木养护复壮,不断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北京市对每株古树名木实现GPS定位全覆盖,生成与之对应的二维码,完成所有在册古树名木的挂牌工作。上海市积极开展古树健康评估,运用树木雷达探根仪和树体腐烂探测仪等仪器,对古树名木树身空洞、根系分布等进行探测分析。重庆市制定了《城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信息分类及建库数据标准》《第五次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普查工作手册》,推动古树名木普查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建立了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古树名木信息维护、现场巡护全数字化管理。
宋涛表示,《条例》颁布实施后,住建部将加大对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投入,建立全国城市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和古树后备资源数据库;大力开展城市古树名木保护和复壮技术研究与推广,引导各地积极探索尝试新技术新工艺。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5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