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连续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高平 王潇
“听说了吗?咱村第一个大学生、老齐家那闺女要回来‘吃农饭’啦!”
“好好的城里工作就扔掉啦?这是咋想的?”
…………
齐晓景,内蒙古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安村人。2008年,从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兴安盟一家效益不错的企业。然而第二年,听说家乡招考村官,她毅然将人生“掉了个头”——回到科右前旗科尔沁镇远峰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按照她的话说,她回来是要报恩咧。
因为这片土地确实有恩于她。去大学报到时,除了怀里一张贫困证明,就是乡亲们你五十、他一百凑给她的学费。这些年,她默默发誓:有机会,一定要报答乡亲们这份恩情。
从报纸上、网络上,她始终关注着家乡的点点滴滴,为国家出台的每一项脱贫帮扶政策击节叫好,也为家乡的发展状况愁上眉梢。
终于,她憋不住了:“国家有那么多好政策,家乡发展还可以再快一些啊!回!和乡亲们一起干。”
“村官”一干就是4年。每天走乡串户、扶农助农,让齐晓景对农村有了更深切的了解。服务期满后,她决定留在农村做个“新农人”。
怎样才能让乡亲们尽快摆脱贫困?通过一番调研,她决定租大棚种蘑菇:“以前的农牧业生产太粗放,乡亲们累死累活赚不到几个钱,而一个400平方米的大棚种蘑菇一季就能挣15000元左右!”尽管她磨破了嘴皮子,可乡亲们响应寥寥。
那就自己干!可租棚、买苗、进设备,需要不少钱,自己手头的钱远远不够。
正犯愁,“及时雨”来了:旗就业局主动找上门来,帮着办理大学生创业贷款,还提供详细的政策咨询,为她联系农技指导、市场分析……
“心里一下子有了底!”齐晓景白天理大棚,晚上学技术。蘑菇长好了,她和丈夫每天早上不到三点就起来摘菇,马不停蹄往集市赶。最终,每个棚的收入近4万元!
乡亲们眼热了。齐晓景顺势而为,准备成立一个产业合作社,带动更多乡亲脱贫致富。“我给合作社取名‘展翼’。有了好政策,咱农民也能‘展翼高飞’!”齐晓景踌躇满志。
几年下来,合作社签约大棚180个,年收入突破300万元。
看到这个年轻人有闯劲又实干,旗里决定给她“压担子”:正在精准扶贫的节骨眼上,很多贫困户上了年纪、体质弱,不适合搞种植。怎么通过合作社“精准对位”,把他们也“扶起来”?
齐晓景大胆实验起“赠鸡还蛋”“赠鸡还鸡”“赠猪还肉”新模式——乡亲们免费从合作社领母鸡,每组20只,每只还给合作社25枚鸡蛋后,鸡就归自己。合作社还免费提供饲养、疫病防治技术。
只“赠鸡还蛋”这一项,就让贫困户户均增收1300元到2000元!
齐晓景的“胃口”更大了。她继续“从惠农政策里找方向”,决心把合作社升级成乡村旅游综合体。
“想法一提出,盟里和镇上都很支持,帮助引来不少资金呢,在土地流转、农户入股方面手把手带我干。要不,咋能搞出这么大阵仗!”齐晓景晒得黝黑的脸上泛起笑意。
这个名为“番茄公社”的所在,近百座采摘大棚、几十间民宿、科普教室、手工作坊等一应俱全,已经成了城里人追捧的打卡地!
齐晓景发现,农村最缺的还是人才。2018年,科尔沁镇成立乡土人才孵化中心,齐晓景挑起了中心主任的担子:“我就是被各种政策‘孵化’出来的,很乐意帮助孵化更多人,大家一起把乡村建设好。”
目前,中心孵化出的人才里有21人进入村两委,7人成为致富带头人。而她自己,也成了“人才”的代名词——2022年,兴安盟把乡土人才计划命名为“晓景计划”。3年来,近1300名“晓景计划”乡村振兴带头人躬身乡野,在沃土中埋下一粒粒“金种子”……
一个齐晓景,变成了一群“齐晓景”!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