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99】古韵新声续写“灯下传奇”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99】古韵新声续写“灯下传奇”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7 02: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99】

双手对舞千古事,一帘灯影藏春秋——

古韵新声续写“灯下传奇”

  光明日报记者 杨桐彤 张哲浩 李洁

  “啊——欸——”一声乍吼,穿云裂石,华阴老腔皮影戏开场了!

  台上,5位老艺人操着月琴、板胡、梆子、马锣,扯开嗓子吼起《张飞战典韦》。只见那幕布上,张飞胯下乌云踏雪马,手持丈八蛇矛,与身披重甲的典韦杀在一处。酣斗间,忽听“当”的一声,矛戟相交,震得幕布竟也微微颤动,再看这两员猛将,已然甩镫离鞍,赤膊缠斗在一起……2024北京影偶艺术周上,炫酷的“特技”与“一人唱满台吼”的演出气场,让观众不住惊叹,大呼过瘾。

  说起来,华阴老腔皮影戏,只是中国皮影艺术的沧海一粟。目前,仅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皮影戏就有37项:河北唐山皮影戏、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浙江海宁皮影戏、云南腾冲皮影戏、山东泰山皮影戏……小小皮影,在中华大地处处生根。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众说纷纭。《汉书》中记载,为解汉武帝对去世的李夫人的思念之苦,有方士让武帝隔幕远望李夫人影像。有学者认为,这便是皮影的雏形。也有学者认为,皮影戏源自唐代僧人传经“俗讲”的需要。至于发源地,有的说在陕西,有的说在陇东南,有的说在河南……可以确定的是,到了宋朝,市井生活日渐丰富,皮影戏进入繁盛期。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99】古韵新声续写“灯下传奇”

  游客在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内的非遗集市上选购皮影文创产品。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摄

  皮影戏,是用灯光将人物剪影打在幕布上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因此又被称作“影子戏”“灯影戏”。看似简单的皮影戏,将雕刻、剪纸、绘画、造型、口头文学、音乐唱腔、舞台表演集于一身,制作不易,演出难度很高。

  为何选择牛、羊、驴皮为材质制成“皮”影?只因这些皮毛,厚薄适中,经过处理能达到半透明甚至近似水晶的清亮;有韧性,既方便雕刻细腻线条,表演操作中也不易损坏;它还容易吸附颜料,保持色彩持久鲜艳。

  同是皮影,各地文化风尚有别,造型特色也有差异:陕西皮影一望便知,所有角色均是高额头;河北唐山皮影喜欢借用菩萨侧影,人物都是“环勾眉眼通天鼻”;浙江皮影重彩绘、少雕镂、近实像;云南皮影线条粗犷、浓墨重彩、纹饰夸张……

  受当地戏曲、民歌、小调影响,不同地区的皮影唱腔也各擅胜场:陕西皮影戏腔调多达十余种,或因乐器得名,如碗碗腔、弦板腔,或以唱法命名,如阿宫腔、老腔、秦腔;海宁皮影戏主打海盐腔、弋阳腔,越调韵味十足;唐山皮影戏最著名的是滦州影调,“掐嗓子”唱法最具辨识度……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挨家挨户凑份子请戏班的村民,铿锵急促撩拨勾人的锣鼓点,三国水浒封神榜里的众生相,挂在“亮子”(屏幕)上的煤油灯,骑在父亲肩上的看戏娃……岁月深处的皮影时光摇曳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影演出几近消失、制作手艺濒临失传。21世纪初,对皮影戏的抢救与保护全面展开。2005年起,部分省份的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下,经过不懈努力,皮影戏迎来新生。

  这新生,新在叙事。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今天的皮影戏,不断书写现代故事,更贴近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皮影戏《我要飞翔》,讲述爱踢足球的小男孩与所救小丹顶鹤相互治愈、共同成长的故事。在演出现场,记者看到,平素看惯了动画片的小朋友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幕布。

  这新生,新在表演。不少皮影戏已经超越平面幕布,向立体空间拓展。北京皮影剧团皮影舞台剧《影箱奇旅》,让皮影艺人走到台前,与皮影人物共同成为故事主人公。“艺人、皮影与木偶同时出现在舞台上,极大扩展了皮影戏演出的表现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永恩赞不绝口。

  这新生,新在舞美。超大影窗幕布、现代舞台声光电运用,乃至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加入,让华县皮影制作技艺陕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薛宏权创作的皮影剧《惩恶扬善小哪吒》大放异彩,5天内在中国工艺美术馆连演10场,场场爆满。

  这新生,新在传播。从线下“点对点”到线上“点对面”,网络传播极大拓展了皮影戏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最近,喜欢“在线整活”的西安00后小伙党飞华,就用皮影巧妙还原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高难度技能特效“聚形散气”“定身术”,在各大网络平台引来无数网友点赞关注。

  …………

  “皮影这颗明珠正被重新擦亮。这背后,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主任魏力群向记者细数,“中央财政每年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予以补助;文旅部对优秀皮影戏按照剧目大小分别给予专项资助;皮影戏展览巡演、皮影戏艺术节、皮影雕刻大赛等活动接连不断;‘观光+学习体验+手工艺品+文化体验’的皮影戏文旅融合模式也初见效果……”

  2017年,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开设全国首个皮影戏表演大专专业,陕西师范大学、唐山师范学院等高校也纷纷开设皮影戏专业实践课,为皮影戏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这门艺术。”魏力群说。

  “咚咚咚,锵锵锵……”在西安回民街,循着锣鼓点,记者就遇到了一位正在演出的年轻人——孙赞,95后、华县皮影戏传承人。此时,一出《三打白骨精》正演到紧要处。孙悟空出场,孙赞手指翻飞,将金箍棒舞得虎虎生风;白骨精现身,孙赞的手法也变得轻盈细腻,跳脱的皮影时而妩媚惑人,时而奸邪狡诈。

  演罢,被周围观众的掌声、喝彩声包围的孙赞很是享受:“我喜欢这种与观众零距离的感觉。无论形式如何变幻,传达情感,永远是皮影戏的核心!”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7日 01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