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点评】
作者: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仅有1.7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8%。到2024年末,城镇常住人口为9.4亿人,城镇化率达67%。乡村逐步接轨现代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发展变迁,农业和非农业的经济活动深度融合。经济上的城乡差距与分割逐渐转变为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和互动,城乡二元结构的界限逐渐模糊,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的差异正在减少,城乡发展的轨迹呈现明显的分化与融合的双重特征。
这一特征表明,中国已经从“乡土中国”进入“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时代,意味着在解决城市问题时离不开乡村,解决乡村问题时离不开城市,城市与乡村成为发展的共同体,日益体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传统的农耕生活逐渐升级为现代化的农业经营和乡村产业的发展,使中国农村居民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非农就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标志。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逐渐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型,特别是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等新兴产业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乡村产业形态,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城乡间的信息壁垒被打破,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出现趋同,表现在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影响着城市社会的结构和文化。同时,一些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并追求乡村的宁静和自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周末或假期回归乡村,进行农家乐旅游、田园体验等活动。这种城乡互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内容,也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实质上就是要从农业对工业、农村对城市的单向依赖,转向工农城乡的双向互动和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这就要求把工农城乡关系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个大格局中,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以城乡融合发展统揽“三农”工作全局,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揽乡村振兴工作全局,使城乡融合发展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发展进程,从而打通要素流动壁垒,实现城与乡之间的功能互补与双向赋能。
尽管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大趋势,但城乡二元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存在。由于城市资源优势明显,教育、医疗、就业等多方面吸引力远超乡村,推动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以城乡融合为引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要考虑城市向乡村辐射带动的路径,更要关注乡村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对城市发展的正向反馈。
因此,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劳动力城乡流动作为串联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破解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劳动力市场“双重二元结构”,实现“人”这个主要生产力要素的城乡双向流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主线和建设农业强国的突破口,需要推进赋予农民更加完整土地财产权的城乡土地双向流动改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土地空间扩展相协调。制度性因素作为形成城乡资金流向两极分化格局的深刻根源,需要破解城乡资金流动存在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城乡资金双向流动体制机制。通过这些措施,打通城乡之间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确保乡村全面振兴顺利推进。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