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特别关注】
光明日报驻柏林记者 焦授松
约翰·拉贝是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的一个名字。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当时,德国西门子公司员工约翰·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5万多名中国民众提供了庇护所,他撰写的《拉贝日记》向国际社会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成为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翔实的史料之一。近日,约翰·拉贝的孙子、74岁的德国海德堡大学妇产科教授托马斯·拉贝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专访,阐述自己对反思战争、维护和平的理解。
记者:您的祖父约翰·拉贝先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中国民众,中国人民至今对他深怀感激。您本人也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有关约翰·拉贝的历史资料。在对那段历史的追忆中,哪些事件让您印象深刻?
拉贝:我的祖父约翰·拉贝于1931年被西门子公司从天津调往南京,担任该公司在中国的总经理。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进攻上海,随后又进攻南京。在上海,饶家驹神父(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父,长期在中国传教,抗战期间曾在上海建立供难民避难的“南市安全区”)已为平民设立了一个中立区。当时,南京的一小部分外国传教士和商人没有选择像其他人一样逃往长江上游的汉口,而是参照饶家驹神父的做法,着手设立安全区。尽管西门子公司出于安全考虑已要求我的祖父撤离南京,但他仍选择留下来。他自问,那些穷苦的人们若没有他的帮助该怎么办,没有钱他们根本无法逃跑。他自己说过:“不能在朋友危难之时弃之于不顾。”
1937年11月22日,在侵华日军对南京空袭加剧、步步紧逼之际,我的祖父被留守的传教士和商人推选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该安全区占地仅2平方公里,却最终容纳了超过25万中国平民。经过多次与日本人的谈判,他最终迫使日方承认这是一个供非武装平民避难的区域。在他住所及其后方的德国学校里,共有600名难民、50名西门子公司员工及其家属躲避日本侵略者。有的难民在风雪交加的冬季只能靠着垫子露天过夜,其中包括100名儿童。我的祖父为他们筹集被子、垫子、食物,并修建了三个防炸弹碎片的避难所。对那些企图闯入的日本士兵,他一次次利用自己的德国身份将他们驱离。在“南京安全区”以外,大约有30万平民和士兵被杀害,妇女遭受性暴力,还发生了抢劫和纵火等恐怖暴行。这些事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有着全面的记录和展示。
1937年圣诞节,祖父在日记中写道,自己能收到的最美好的圣诞礼物就是挽救650名寻求庇护者的生命。当时他身体欠佳,承担着极大的风险。他不仅身患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还患有糖尿病,严重依赖只能从上海获得的胰岛素。此外,他每天撰写并整理《拉贝日记》(共10卷——8卷为原始记录,2卷为家庭摘要),为后世留下了对当时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1997年,该书德文版由欧文·维克特博士编撰并附注出版,随后迅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拉贝日记》目前被中国国家档案馆保存,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
记者: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意义。您的家族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您也积极致力于中德双边交流,在自己的工作中传承着先辈的精神,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拉贝:我祖父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在行动中,而非语言上。想要打动他人,必须以行动、内心信念为基础,这样才能成为他人效仿的榜样。
我和我的家人一共建立了6个“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第一个在德国海德堡,设有一个小型博物馆和纪念花园。在中国,我们筹建了南京约翰·拉贝故居和北京联合大学的北京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在西班牙特内里费设有一个面向西班牙语国家的交流中心,在东欧的罗马尼亚设有两个机构,用于向该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所有这些中心不仅介绍我祖父的历史功绩,也通过正在运行的项目为人们服务。例如我们打造了一个为医生提供专业培训与信息的虚拟医学院。该学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不同的国家和专业方向为医生免费提供资料。结合“元宇宙”等虚拟技术,医生可以学习诊断流程、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法,并通过对虚拟病例的诊断治疗进行结业考试。
此外,我还亲自参与了在中国的三个项目:一是协助南京拉贝故居的建设与运营,包括馆内展览和在南京市区的相关展览。二是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内分泌科主任阮祥燕教授合作,在医学领域提供咨询并共同撰写多本关于妇科及生殖医学的中文教材。通过合作,中国首个通过卵巢组织冻存移植婴儿在北京诞生。同时,我所著有关祖父在华经历的书籍也被阮教授的团队翻译成中文并以《拉贝与中国》为名出版。
三是与北京联合大学的梁怡教授合作,研究梳理约翰·拉贝自1908年来到北京后发生的历史事件,包括他写的《我眼中的北京》和《慈禧太后最后的诏书》等四本书。我们共同发布了中文摘要,并在北京联合大学建立了交流中心,举办了多次研讨会和展览。
2015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为祖父追授荣誉并授予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3年12月,南京市政府在德国柏林为约翰·拉贝及其夫人多拉·拉贝重修的拉贝先生墓园落成,2018年被德国方面正式认定为荣誉墓。2018年我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2025年获得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拉贝与中国》一书的出版,展示了我们家族四代人如何与中国保持联系,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这一主题的关注。
记者:在当今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地缘冲突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您认为人类如何才能超越对立,从战争的教训中汲取经验,维护和平?
拉贝:我和我的家人只是中德友谊链条上的一个小环节,以祖父为榜样,努力传承人道主义精神与和平理念。可惜的是,历史表明,人类从过去战争中学到的东西极为有限。为了实现持久和平,必须实现全人类的社会公平,尊重拥有不同信仰和政治观点的人,让每个人有尊严地享有食物、医疗和受教育的权利。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消除嫉妒、怨恨与战争冲突的苗头,让每个人都能追寻自己的人生幸福。
(光明日报柏林8月3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4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