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重温经典正激发更多作品成为经典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重温经典正激发更多作品成为经典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9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视听观察】

  作者:易伟平(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文艺评论小组成员)

  在重温经典频道开播一周年之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发布了该频道2024年度最受喜爱作品及2025年度展播片目。一年来,重温经典频道已陆续播出140部经典作品,累计收视15.4亿小时。随着频道不断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批又一批承载时代记忆的经典之作重回大众视野,为影视剧创作如何源源不断出精品、出经典,如何更好发挥经典的社会价值带来思考。

  以作品为鉴,重温经典是为了更好地涌现经典。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永恒之情、浩荡之气、隽永之美。重温经典频道的开播,不但在全社会营造了“看经典、品经典”的浓厚氛围,也为激发行业创造活力提供了动力。为确保节目品质,重温经典频道综合考量题材、内容、主题等诸多因素,以知名度、好评度的多重评价体系筛选片单。纵观频道播出的100余部经典作品,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创性地塑造中国农民群像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还是创造性地将水墨画艺术融入动画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抑或是让观众首次直观体验国家人文地理和自然风貌的纪录片《话说长江》,这些经典作品所展现的,不仅是创作上的突破与艺术上的巧思,更是在思想和情感层面上的深厚积淀与深刻洞察。电视剧《渴望》中对普通百姓亲情、爱情与友情的思考在当下仍具启发意义,《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条在今天依然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尽管时光流逝,经典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刚需。重温经典的价值,不止于重温那些佳作的艺术魅力,更是以经典为鉴,指引当代视听文艺创作者扎根生活、精耕细作,形成出精品和出人才交相辉映的良性生态,让更多的新时代经典不断涌现。

  媒介形式不仅决定了经典的传播方式,也决定着观众与作品的互动方式。开播一年来,重温经典频道有线电视端累计收视规模已超6500万户,覆盖人群超过2.5亿,取得了位列所有电视上星频道前列的收视佳绩。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崛起的背景下,以大屏为媒的传播方式能够使不同代际、不同圈层的观众通过“一起看电视”的方式打破社交孤独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更为紧密的情感和文化联结。在这里,经典作品跨越时间和代际的区隔,成为人们互通情感、慰藉心灵的绝佳媒介。

  在不断提升电视大屏收视覆盖率的同时,重温经典频道也在全媒体传播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搭建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在内的新媒体矩阵,频道持续拓展其服务领域和应用场景,以更加贴近年轻人的方式,使经典作品触达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此外,频道还通过开展“经典进校园·文化共传承”“银龄赏经典·助老敬芳华”等线下活动,组织经典作品主创人员与青年学子、银发群体进行面对面交流,以共话经典的方式,赓续传承经典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与创作精粹。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实现了经典作品的社会价值与长尾效应。

  以观众为念,通过资源整合聚合增进视听体验。近年,为切实解决“看电视难、看电视烦”的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多部门开展了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不断探索为广电用户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便捷的视听体验。作为广电惠民工程的一项有力实践,重温经典频道立足“不向用户收费、不播商业广告”的基本定位,整合优质内容资源,精心调整频道时段,开展高清修复工作。频道先期播出电视剧87版《红楼梦》、85版《四世同堂》、83版《射雕英雄传》以及动画片《黑猫警长》等作品,后结合频道定位和节目储备,根据不同年龄用户收视习惯和观看需求制定排播方案,特别在春节及小长假等重要时间节点统筹策划优质内容,满足广大观众收视需求。此外,频道还通过问卷调查、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收集用户反馈,不仅为后续频道的优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也为确保不同代际人群观看体验、对接不同趣缘群体的心理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数字视听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传统广电媒体因内容制作和播出模式的限制,面临观众流失等诸多挑战。重温经典频道的开播,在传统与当代、经典与创新、现实与突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不仅把很多观众又重新拉回电视大屏前,更在一定程度上为媒介融合时代广电行业的转型提供了借鉴样本与有力启示。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9日 15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