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字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字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20 02: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杜泽逊(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

  文风,可以理解为文章风格,也可以理解为文章风气。风格,是文学上追求的东西,而风气往往是文学上要改变的东西。一个成熟的作家,以个人文学风格的形成为标志,而文风则是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流行趋势。扩大来看,一切文章都要讲究风格和文风。

  好的文风要提倡,要学习。我印象深刻的是叶圣陶为《西谛书话》写的序言,记述了他年轻时和王伯祥、郑振铎在上海工作、逛书店的情况。王伯祥购买学术性的常见要籍,而郑振铎则寻求稀见的有价值的古籍。叶圣陶描绘郑振铎:“往往在书铺里翻了一通,结果一无所得。他稍稍有些生气,喃喃地说:‘可恶之极,一本书也没有!’满架满柜的书,在他看来都不成其为书。”把郑振铎作为藏书家兼学者的特点以及他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活灵活现。叶圣陶的文言文和白话文,保持着一样的风格。叶圣陶还为王伯祥的书房“书巢”写过一篇《书巢记》,描绘王伯祥勤恳收集图书的情形:“如鹊运枝,如燕衔泥,不以为劳。”他还有一篇《十三经索引序》,也是文言文的,风格如出一辙。

  我也从事古籍工作,对于这三篇叶圣陶关于藏书和编索引的文字,由衷热爱。文风那么质朴,虽然两篇是文言文,读来却如白话文。我也常需要写文章介绍历代一些藏书家,但却是“教材体”,无法令人读后留下美感。我强烈感受到,目前的学术论文已经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所谓规范文体,我叫它“期刊体”。毋庸讳言,这种“期刊体”,经过千锤百炼,对于表达科研成果非常好用。但是,作为一种文风,却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以至于没有审美的功能,不能吸引读者阅读,只能作为学者撰写论文著作时不得不参考的对象。

  我曾向学生推荐王国维的论文《肃霜涤场说》,这篇论文认为《诗经·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描绘的是九十月份秋高气爽的景象。“肃霜”“涤场”都是联绵词,与字面意思无关。文章最后说:他从南方来到北方,“九十月之交,天高日晶,木叶尽脱,因会得‘肃霜’‘涤场’二语之妙”。这既是以科学角度观察现实,也是从文学角度抬高文气,这样的文字给人以美的享受。我期望我们建设这样一种科研论文的境界,一种有美感的学术境界。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0日 01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