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笔绘故宫温暖日常——评《我在故宫画小画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笔绘故宫温暖日常——评《我在故宫画小画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20 02: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潘祥辉(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关于故宫的作品层出不穷,译林出版社“在故宫”系列于2024年底推出的新书《我在故宫画小画儿》别具一格,它借绘画这一形式,细腻展现故宫内各处建筑风貌与温馨日常,厚重历史底蕴与轻松“小画儿”风格相得益彰。

  所谓“小画儿”,饶有趣味,既可指画幅小巧,也可指画面内容简约凝练。书中这些“小画儿”多是作者利用工作闲暇创作而成,尽管每幅创作时间有限,但其“小”并不意味着信息量匮乏,只是精简了复杂的工笔、素描表现形式。虽尺幅不大,却韵味十足,美感尽显。这些关于故宫的小画儿结集成册,堪称小而美,小在精致,美于温馨。读者阅读时,仿若能看到褪去冷峻厚重外衣的故宫,暂且忘却往昔的恢宏浩大,沉浸于一片明亮温暖之中,有效拉近了古今对话的距离。

笔绘故宫温暖日常——评《我在故宫画小画儿》

  《我在故宫画小画儿》陈乐 绘著 译林出版社

  诞生于“在故宫”系列的《我在故宫画小画儿》,延续了该套书的出版理念与核心要义——由故宫人讲述故宫故事。这恰似一种在地文化传承,书中这些故宫工作者,以平实亲民的视角,呈现出不一样的紫禁城景象。在大众认知里,人们惯于从口耳相传的清宫轶事、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改编创作的影视作品以及游览讲解中了解故宫。然而当下究竟哪些人驻守故宫、从事何事、又给故宫带来何种影响?“在故宫”系列丛书给出了答案——凭借极具在场感、沉浸感与真实感的故宫故事,展现故宫人的日常点滴,彰显他们坚守、传承与创新的精神风貌。

  几乎各类故宫相关书籍、文章都会附上故宫实景照片,《我在故宫画小画儿》却别具匠心,在路线介绍中未采用实景照,反倒让读者翻开书本首页,便仿若置身宫墙之下。随书附赠的地图也创意十足,营造出逼真的“在故宫”实感。作者巧妙地将故宫的恢宏大气化整为零,把各个独具特色的地点与欣赏要点分享给读者,又把故宫各处意趣集零为整,借一件件温馨小事,串联起故宫的人、物、景,勾勒出一幅暖意融融的画卷。

  跟随作者规划的路线步入开放区,一条清晰的路径串联起诸多经典建筑。举目望角楼,穿城门,进大殿,在乾隆花园里寻找自由自在的动物,原本印象中庄严肃穆的故宫,此刻满是生机和意趣。“爱故宫之人常有,画故宫之人罕见”,此书最为独特之处,便是一位“宫里人”运用绘画形式讲述平实的故宫日常。一幅幅画作铺陈开来,故宫人眼中的故宫跃然纸上。南三所、出版社、研究部门……这些原本遥远模糊的故宫场景与人,变得近在咫尺、鲜活生动。《我在故宫画小画儿》传递出一股向上向善的温暖力量,彰显人们聚焦本职、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在悠悠岁月里,故宫人持之以恒地记录、传承研究保护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坚守?

  对于一时难以亲临故宫实地参观的读者而言,此书堪称观览指南。“小画儿”营造沉浸式体验,读者参照地图前行,宛如漫步故宫。全书以实写真、以图传音、以画抒情。绘画的形式,在视觉传达方面比文字更加直观,也比书写更为复杂耗时,展现了更加细腻的情感,为观看者带来更多的细节信息,也让人感受到更多超越言语的情绪流动。从画者笔触可见个人偏好,诸如图案、色彩选择,亦能感受集体温暖,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人友爱互助、人与环境相融共生。就连创作初衷,都源自作者与即将退休同事的友爱约定,饱含对故宫的深情。当故事与实景交织于同一游览路线,读者主观感受也融入其中,随着阅读进程推进,自我与故宫的独特记忆不断加深。

  当人们凝望故宫时,震撼与感动从不缺席,“小画儿”则提供微观视角,以对话姿态让我们认识这座伟大建筑。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0日 11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