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晨
舞台上,一群身着戏服的少年手持长枪,踏着川剧锣鼓点翻转腾挪,眉眼间尽显英气;课堂里,同学们对着平板电脑设计川剧脸谱,指尖滑动间丹凤眼跃然屏上……在四川成都,传统戏曲正以蓬勃之姿“圈粉”无数青少年。
从登上央视舞台的“小梅花”到校园里涌现的“追戏人”,从百年戏韵邂逅数字技术到传统文化赋能美育实践,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戏曲传承实践,让成都校园绽放满庭芳华。
“小梅花”惊艳破圈
成都彭州市天府路小学学生表演的川剧节目《程咬金照镜子之七奶奶坐轿》曾亮相总台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此外,该校新创的川剧《别洞观景》也被央视戏曲频道选中,在少儿戏曲栏目《宝贝亮相吧》当中播出。
孩子们以老练的动作表演获得了网友的广泛好评:“这哪里是娃娃学戏?分明是科班传承。”
这样的“破圈”时刻,已成为成都戏曲少年的常态。从在中国校园戏剧节上摘金夺银,到赴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展示川剧变脸绝技;从“小梅花”拜师“大梅花”的薪火相传,到多所中小学的60余个戏曲节目、300余名学生同台竞技……成都校园戏曲的传承,折射出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成都市在戏曲传承的道路上,已是“后浪奔涌少年可期”。成都西川中学学生青芸妃凭借川剧《扈家庄》,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斩获了“小梅花”奖。青芸妃说:“学习戏曲让我更加自信,也让我感受到了戏曲文化的魅力。”
更令人惊喜的是,年轻一代开始反哺传统艺术。在成都七中,同学们尝试将川剧高腔与电子音乐融合,创作出跨界作品《蜀韵》。“00后改编的青春版川剧《白蛇传》加入AI元素,让我这个‘老戏骨’大开眼界!”川剧名家肖德美感叹,这些尝试虽显稚嫩,却不失为创新的有益探索。
“过去总担心戏曲‘曲高和寡’,现在孩子们用实力证明,传统戏曲艺术也能成为青春潮流。”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巧茹感慨。这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亲历了川剧从“抢救性保护”到“创新性传承”的转折。陈巧茹介绍,十年前,她为招不到学员发愁,如今,跨省拜师已是常事。
传统艺术解锁新表达
轻轻勾勒出眼部轮廓,用颜料填充眼部主体,一双丹凤眼瞬间有了神韵……同学们对照着网上的慕课视频内容,一笔一画地练习,很快便掌握了川剧脸谱关公丹凤眼的画法。
“过去戏曲进校园是‘打游击’——学校有兴趣就请剧团来演一场,没预算就搁置。”成都市京剧研究院首席妆造师罗映说,如今,通过“蜀戏新韵”工程,成都常态化组织专业院团进校园以及健全校园戏曲课程体系,让孩子们都有机会零距离、沉浸式地欣赏戏曲。
2016年以来,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牵头开展的“蜀戏新韵”工程持续推进,邀请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参与其中,受到了学校、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
近两年,成都市还组织多位戏曲大师,通过“讲、演、教、展览、互动体验”等形式,深入大中小学校开展戏曲演出超100场,开展戏曲讲座、工作坊160余场,开发出“川剧身韵操”“戏曲文化读本”等校本课程数十种,惠及学生60万人次。成都不断从制度设计、经费保障、师资配备、工作考核等方面对戏曲院团、学校予以支持,有效破除了戏曲进校园难以机制化、常态化、普及化开展的问题。
“传统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它需要在互动中重生,要利用视频等进行广泛传播。”成都市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处相关负责人说,当孩子们从观众变为创作者,文化传承便有了内生动力。
戏曲生态日益完善
夜幕降临,成都石室中学的戏曲社团排练室灯火通明。15岁的杨子轩正反复练习《定军山》的拖腔,他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我们要做传统文化的‘追光者’,让千年戏韵永远年轻。”
在日益完善的戏曲生态中,成都各年龄段学生学唱戏曲的热情正旺。“现在每学期至少有两门戏曲专题课,孩子们还能‘点单’想学的剧种。”成都市龙江路小学音乐教师张薇说。
成都墨池书院小学将戏曲教育细化为三个阶段:低年级学生通过服饰纹样、广告配乐“发现戏曲之美”,中年级学生临摹脸谱、学练身段“触摸戏曲之韵”,高年级学生创编剧本、设计戏服“创造戏曲之新”。
学生们细品戏曲“小嗓”的独特韵味,勤练兰花掌、剑指等手势与台步,唱念做打有模有样。“在孩子们心中,戏曲是一个充满乐趣和魅力的世界,文化自信将根植他们心间!”墨池书院小学音乐组负责人说。
在成都市青羊区“5G+戏曲”实验室,学生们头戴VR设备“走进”虚拟戏台,通过体感捕捉系统模仿川剧手势;AI程序实时分析唱腔音准,生成“练功图谱”。
从与电竞联名推出“川剧皮肤”,到在太古里举办沉浸式戏曲快闪;从开发戏曲主题文创,到打造“戏曲研学游”线路……成都正将戏曲IP融入城市肌理,使其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引擎。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成都全市已有戏曲社团832个,近三年累计获国家级青少年戏曲奖项47个。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1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