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陈尚君(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姿态丰盈。溯其初始,皆以《诗三百》为中原之代表,以《楚辞》为南方的代表。浙江偏处东南,似皆无预。其实,万年上山遗址被誉为“远古中华第一村”,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越州禹庙的存在,知古越人对以编户齐民到三皇五帝传说之形成,也不遑多让。越地保存的《弹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诗中记录了初始人民与百兽竞逐的生存状态,有可能就是中国保存最早的古诗。而时代不晚于战国的《越人歌》,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的天籁,表达古越人两心相悦、倾情诉述的真意。在南朝时期的《阿子歌》《钱唐苏小歌》中,还能体会到古越民歌这种明丽之声的赓续和弘传。
秦并六国,天下设郡,会稽郡为三十六郡之一,也为越地州郡之始。到有唐一代,今浙江境内设有十州,虽历代区划皆有调整,省境规模大致底定。十一市的格局虽确定于晚近,但各市历史上无论称郡称州称府,无不文明昌盛,文士群出,文化发达,存诗浩瀚。
兰亭观鹅图 【元】钱选绘选自“诗话浙江”丛书
就浙江在中华文化版图中日显昭著的地位而言,我们可以提到几个很特殊的时期。一是西晋末永嘉南渡,大批中原士族客居江南,侨居越中,越中山水秀丽,跃然于文化精英的笔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阴道上,剡溪沿流,留下大量珍贵记录。南北对峙,南朝绵续,越地经济发展,景观也广为世知。二为唐代安史之乱后,士人南奔,实现南北文化的再度融合。中唐伟大诗人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皆出身于北方文化世家,但出生或成长在江南。浙江东西道之设置将今苏南、浙江之地分为两道,其文化昌盛、诗歌丰富,已不逊于中原京洛一带。三是唐末大乱,钱镠祖孙三代割据吴越十四州,出身底层而向往士族文化,深明以小事大之旨,安定近百年,不仅使其家族成为千年不败、人才辈出的文化世家,也为吴越文化造就无数人才。四是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即今杭州,更使浙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后九百年,浙江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历经江山鼎革,人事变迁,始终没有动摇。
浙江人杰地灵,文化繁荣,山水奇秀,集中体现在每一时代、每一州郡,皆曾出现过一流人物,不朽著作,杰出诗篇。“诗话浙江”的编著,即以省内十一市域各为单元,选编历代最著名的诗篇,以在地的立场,重视本籍诗人,也不忽略游宦客居之他籍人士,务求反映本土之风光人情,家国情怀,文化地标,亲历事变,传达省情乡情,激发文化自信,培养乡土情怀,增进地方建设。
唐人元稹有“天下风光数会稽”之句,引申说天下山水数浙江,应该不会有人反对。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以全景式的鸟瞰写出天台山之俊奇雄秀,王羲之约集家人朋友高会兰亭,借山水寄慨,是越中诗赋写山水之杰作。广泛游历,寄情山水,留下众多诗篇的刘宋大诗人谢灵运,以诗作为山水赋予了灵魂。本套丛书中杭州、绍兴、台州、温州、丽水、金华诸册,皆收有谢诗,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之绚烂,“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之妩媚,“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之企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惊喜,“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之特写,“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之素描,“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之观察,无不在瑰丽山川描摹中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开创了山水诗的无数法门。此后历代诗人,无论名气大小,游历深浅,无不步武谢诗,传达独到的观察与体悟,留下不朽的诗篇。
“诗话浙江”丛书 丛书编写组 编 浙江古籍出版社
浙江各市皆有标志性的名山秀水,且因历代官民之开拓建设以及历代文人之歌咏加持,而得名重天下。以旧州名言,台州得名于天台山;明州得名于四明山;处州本名括州,因括苍山得名,避唐德宗名而改;湖州得名于太湖。南湖烟雨,孕育出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西湖名重天下,离不开白居易和苏轼两位大诗人任职时的建设疏浚,更因他们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而广为世人所知。有些名山云深道险,如雁荡山,弘传最有功者为唐末诗僧贯休,以兰溪人而得广涉东瓯名山,“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二句极其传神,此后方为世重。类似例子还有很多,读者可从全套丛书中细心阅读,会心感悟。
其实,山灵水秀触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的名篇也促使人文景观的升华。南朝诗人沈约出任东阳太守期间,在金华建玄畅楼,常登楼观景抒情。更特别的是,他还写了与楼相关的八首抒情长诗,世称《八咏诗》,名扬天下。后人更将玄畅楼改名八咏楼,成为有名的故事。衢州烂柯山又名石桥山、石室山,因南朝任昉《述异记》云东晋王质入山砍柴迷路,遇二童子对弈,着迷而耽搁许久,欲归而发现斧柄已烂,从此有烂柯之名,且因此而成为围棋仙地。缙云仙都山以鼎湖峰最为著名,因其拔地而起高达一百七十多米的石柱而备受关注,传为黄帝置鼎炼丹或飞升处而知名,更成为国内著名的黄帝祭祀地,历代相关诗歌也很多。
在历代诗人的共同努力下,浙江各市皆形成了有全国重大影响的山水名区与文化地标。近年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浙东唐诗之路,借用唐代诗人宋之问《题杭州天竺寺》“待入天台路,看予度石桥”所言,即其起点是杭州,东行经绍兴、上虞,至剡溪经新昌、嵊州,目的地是天台山,沿途著名景点有镜湖、曹娥庙、大佛寺、天姥山、沃洲山、石梁飞瀑、国清寺等。六朝至唐的另一条诗路,则是从杭州溯钱江而上,经富阳、桐庐、兰溪、金华、丽水、青田而到温州,沿途名区也不胜枚举。
浙江民风淳朴,勤劳奋发,但也有慷慨悲歌、报仇雪耻的另一面。浙江历代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生存,为乡邦安宁发展,曾做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努力。舟山在浙江偏处边隅,有两段往事尤可称颂。一是南宋初金人南侵,宋高宗避地舟山,在海上漂泊数月,方得保存国脉。二是明清易代,浙东抗清武装退居海上,张煌言以身许国,以舟山为重要支点,坚持斗争,所作《翁洲行》倾诉了满腔爱国激情。同时陈子龙、顾炎武都有声援诗作。吴伟业所作《勾章井》写鲁王元妃的以身殉国,也可见其情怀所系。近代中国剧变,浙江受冲击尤甚,本书收入龚自珍、左宗棠、郭嵩焘、蔡元培、秋瑾、鲁迅等人诗作,分别可以看到有识之士在世变中守卫国家领土的努力、放眼看世界的鸿识、反抗清王朝的革命,以及创造新文化的勇气。虽然人非皆浙籍,诗或因他故,他们的功绩是应该被记取的。
浙江海岸线漫长,自古即多良港,由于洋流的原因,日本遣唐使和学问僧多以越、明、台、温四州为到达和返国之地。名僧最澄、空海、圆仁、圆珍都在诸州广交友人,广参名僧,访求典籍,体悟佛法,归国后分别弘传天台宗和真言宗,写就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笔。圆珍在中国的授法僧清观,曾寄诗圆珍,有“叡山新月冷,台峤古风清”二句,传达中日佛教界的血脉亲情。宋元之间的一山一宁、无学祖元,再度东渡,在日本弘传临济禅法。至于儒学东传,特别要提及明清之际的朱之瑜,在长期抗清斗争失败后,东渡日本,受到江户幕府的热忱接纳,开创水户学派,弘扬尊王攘夷的学说,成为日本后来明治维新的重要思想资源。至于宁波开埠以后西学的传入,也可从诗作中得到启示。
至于浙江对中国学术文化的贡献,可讲者太多,大多也可在本套丛书中读到。先从天台山说起。佛教天台宗创始于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智顗,其辨教思想与天台法理,皆使佛教中国化达到空前高度,数传而不衰,更在日本发扬光大。天台道教则以桐柏宫为最显,司马承祯为宗师,与茅山、龙虎山并峙为江南三重镇。缙云道士杜光庭避乱入蜀,整理道藏,贡献巨大。寒山是天台的游僧,书写于山岩石壁上的悟道喻世诗作,由道士徐灵府整理成集,流传不衰,并在现代欧美产生广泛影响。道士而为僧人整理遗篇,恰是三教和合的佳话。至于宋末元初三大家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皆生长、著述于浙东,而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中的黄宗羲也是浙人。黄宗羲子黄百家,更是中国弘传哥白尼日心学说之第一人。更应说到宋陆九渊、明王守仁倡导的儒家心学一派,明末影响巨大,至今仍广受注意。至于朱子后学如慈湖杨简、东发黄震,亦曾名重一时。
浙江物产丰饶,各市县乡镇都有各自的特产与名品。如果举其大端,则为茶、绸、果、笋。茶圣陆羽是今湖北天门人,但成名则在今湖州与江苏常州共有的顾渚茶山。陆羽不仅致力于茶的采摘与制作工序,更讲究茶的烹煮和水的选择,曾设计组合茶具套装。陆羽存诗不多,但湖州历代咏其茶艺之诗络绎不绝。白居易《缭绫》写越州所贡罗绡纨绮,有“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的描述,进而质问:“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直至近代,湖丝、杭绸一直广销世界。浙江果蔬丰富,如余姚杨梅、黄岩蜜橘、嘉兴槜李、湖州莲子、绍兴荷藕,皆令人齿颊生津,品啖称快。竹林遍布浙江,既可采以制作器具,又可食其初笋而得天然美味。宋初僧赞宁撰《笋谱》,主要采样于天目山笋。古代文人以竹取其高雅,食笋更见其清新出俗,在诗中也多有表达。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2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