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美丽中国大写意】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
赏天鹅翩跹、走荆竹古道、观古楼风貌……春节假期,“去乡村旅游过大年”成为不少人的出行选择。
去年11月,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我国山东烟墩角村、福建官洋村等7个乡村入选。加上此前入选的8个乡村,总数已增至15个。
人随春好,春与人宜。在美丽乡村观美景、品美食、赏非遗,这个春天,不如迈开脚步,在“村”游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诚意来待“客”,天鹅起舞年景丰
冬去春来,冰消雪融,漫步于山东威海烟墩角村,只见成群结队的大天鹅在水面游弋,耳畔的天鹅叫声此起彼伏,不远处的特色民居海草房飘来蒸饽饽和虾酱的独特香气。
烟墩角村所在的威海荣成,是亚洲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每年10月开始,近万只大天鹅从西伯利亚等地,飞越数千公里来这里越冬。待到次年3月,天气回暖,它们将开启北迁之旅。
大天鹅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一种“特别挑剔”的候鸟,对空气、水质、噪声等要求极高,通常会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地方作为迁徙地。
之所以“落脚”烟墩角村,烟墩角村党支部委员曲光成说,是因为村里乡亲们把它们当作“亲人”一样。
为了欢迎久别离乡的天鹅们,村民拿出最大“诚意”:自发捡拾漂浮到海湾的垃圾,为它们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越冬环境;自发组建起巡护队,给天鹅宝宝“开小灶”;为了不惊扰天鹅,过年村民也不放鞭炮……保护大天鹅还写进了村规民约。
从几十只到上百只,再到成千只,大天鹅的集聚造就了“万顷湖天碧,一池雪花白”的动人景象,也让摄影爱好者、写生爱好者以及大批游客从天南海北汇聚于此,拍天鹅、画天鹅、看天鹅。
元宵节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就带着“长枪短炮”来了。他们每天静静守候在岸边的石路上,追拍大天鹅,而不惊扰它们。
时而昂首高歌、时而展翅飞舞、时而嬉戏觅食……手持单反相机的摄影爱好者蔡冬婷,正在捕捉天鹅们的万千姿态。这几年,她每年都和家人一起来烟墩角村,只为用镜头记录这些“精灵”的美丽瞬间。
村民梁云秀说,每逢“天鹅季”,村里都会加大巡护力度,在海湾内禁止放飞无人机,村里专门修建的“观鸿道”还会禁止车辆通行、鸣笛。
为给大天鹅提供更优越的“生活品质”,村里还将村集体经济主要创收来源的水产品加工厂、造船厂等企业搬离海湾,划出严格的生态保护区,组织志愿者定期清理海岸线……
环境美了,天鹅多了,生意火了。如今,烟墩角村已发展出“冬赏天鹅、夏季写生,住海草房、吃渔家饭”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昔日小渔村如今焕发新活力。
对烟墩角村的村民来说,轻歌曼舞的大天鹅早已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坚信:只有更好地保护大天鹅,才能让这人鸟温暖和谐的动人画面永久定格。
留住每寸绿,最大限度呈现自然美
山路蜿蜒、怪石嶙峋,从重庆主城区驱车约3个小时,便来到了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只见精品民宿鳞次栉比,时尚书屋墨香萦绕,农家小院炊烟袅袅,氤氲着烟火气和文化味的美丽乡村,让游客顿时卸下旅途的疲惫。
身处武陵山腹地的荆竹村,曾一度地块破碎、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2012年起,在土壤专家、科技特派员胡蕾的“指点”和带动下,村民们利用高山气候特色优势,种起了高山水果,如今还建起了高山特色产业园。每年6月底到9月底,不少游客在果园内体验乡村采摘,也带动了村里农家乐的生意。
2015年,村里引进“归原小镇”文旅项目,采取“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模式进行开发。
“我们一方面保留根植于独特地理文化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特色,另一方面引入现代创意再造公共文化空间,盘活林海、草甸、天坑、峡谷等多种自然资源,目的就是留住每一寸绿,最大限度呈现家乡的原始美。”荆竹村党支部书记谌菊介绍。
“设计师利用当地的石砖、木材,将农民的老土房、烤烟房改造成乡村民宿、森林图书馆。过去闲置的一处天然溶洞,也被打造成洞穴餐厅,吸引不少游客专程前来。”谌菊说。
荆竹村归原小镇小燕窝景观,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天坑。坑底平缓,一面绝壁,有天然的音响效果。听村民说,原本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剧场,但因为使用钢筋水泥,会对天坑的原始形态造成破坏,于是就取消了这个计划。
一扇面朝山谷的落地窗,一排供人安静闲坐的高脚凳,悬崖旁的无有图书馆里,不少游客享受着午后的温暖和惬意,很多人还会点上一杯咖啡。
“以前种烤烟很辛苦,现在做咖啡轻松多了,收入也不错,在家门口上班多好。”图书馆里的乡村咖啡师冉光芳忙中有序,说话间,一杯杯风味各异的咖啡递到游客手里。
听冉光芳说,这个图书馆就是利用以前的烤烟房改造而来的,借助木瓦砖石与玻璃钢材,让游客和读者游目骋怀于天光云影间,自然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昔日荒凉的小山村,如今成为充满田园意趣的度假区。为了充分利用每一寸绿,村里还将生态旅游产品融合发展,开发出森林康养、自然研学、户外运动等业态。
“这几年,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得正起劲,附近的村民也想参与进来,可苦于没有平台和渠道。”谌菊说,在仙女山街道的牵头下,两委班子组织龙头企业和村民代表共同成立了“乡宿联盟”,搭建起了荆竹夜校平台,把先进的经营经验传授给了更多人。
解锁新玩法,古村落颜值佳气质靓
青山连绵、古树婆娑,蛇年春节,一座座土楼里热闹欢腾,上演着五花八门的传统文化节目……在福建南靖县官洋村,旖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文化、现代的休闲业态融为一体,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官洋村位于南靖土楼景区的核心区域,村中分布着53处明、清、民国时期的文物古迹,是土楼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大观园”,土楼山歌、客家传统工艺等代代相传。
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活态遗产,土楼宛如一颗颗宝石,穿越百年风雨,镶嵌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官洋村党支部书记简文炯说,自2008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南靖土楼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小山村逐渐热闹起来。
“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推介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简文炯介绍,他们在保持土楼古色古香原始风貌的同时,通过改善和活化利用土楼内部环境与公共空间,开发了许多特色民宿,让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独特的土楼风俗和优美的山水风光。
“这些历经沧桑的土楼,依山傍水而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古朴和谐的美。”外地游客王东超连连称赞。这个春节,他带着家人在官洋村过了年。
“一进景区,一股浓浓的年味就迎面而来,氛围感拉得满满。火红的灯笼挂满树梢,民俗节庆文化丰富多彩,云水谣歌仔戏、木偶戏、安龙仪式、挑花灯、大鼓凉伞……一个个特色民俗表演目不暇接,还有热气腾腾的客家美食,让人大饱口福!”他说。
如今,这个闽南古村正不断解锁乡村旅游新玩法,在生态旅游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住宿、餐饮、研学、生态农业等多种新业态,还顺势推出了土楼音乐秀、画舫船表演、非遗戏台等创新表演形式,让土楼焕发新的生命力。
随着新业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官洋村发展创业,成为“新土楼人”。
“为了让环境更美,我们还发动村两委、老党员、志愿者开展常态化人居环境整治,大家心思都在一处,那就是让村庄的颜值越来越高、气质越来越靓。”简文炯说。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