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守望家园】
作者:刘美(中国音乐学院助理研究员)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非遗剧种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民族精神。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风雨洗礼,却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从黄土高原的秦腔到江南水乡的昆曲,从中原大地的豫剧到西南边陲的傣剧,这些剧种各具特色,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或古朴典雅,或灵动活泼。它们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与创造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非遗剧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非遗剧种的观众群体逐渐缩小,传承人也日益稀缺。许多剧种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困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与机遇。在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对非遗传承的关注与支持下,非遗剧种正在以全新的姿态重新“活在当下”。比如,拥有3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的山东省,坚持守正创新,让非遗剧种唱出了时代新调。
剧目唱腔:赓续传统 弦歌不辍
非遗剧种之所以能够在新时代充满生机、持续繁荣,关键在于剧目和唱腔坚守传统,保留其核心美学特征。
2019年,济南市吕剧院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自1951年建院以来,该院挖掘、整理、复排了《逼婚记》《龙凤面》《桃李梅》等传统经典剧目,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其中,《逼婚记》发扬了旧本《温凉盏》的题材乡土性、人物传奇性,保留了大量方言俗语,成就了许多观众难以忘怀的“金句”。同时,该剧演唱方式继承和发扬了吕剧“中正平和”的美学特点,无论欢喜还是悲伤,演员的情感表达都是有节制的,既不声嘶力竭,也不矫揉造作,无不折射出山东人“温柔敦厚”的性格特征。该剧自1959年首演以来,被京剧、豫剧、秦腔、评剧等众多剧种移植,创演六十余年经久不衰。
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杜玉珍认为:“山东梆子与时代接轨,必须要在传承中创新,即使创新会有所变化,但因为有传承的基因,也不会‘跑调’。”比如新编历史剧《运河老店》,继承了山东梆子的民间题材和乡土特色,以小人物视角展现时代变迁,讲述了清朝末年“东家夫人”孔月娇在丈夫去世后,打破女子不得经商的封建束缚,让家族生意走出国门的故事。杜玉珍在剧中扮演孔月娇,她结合角色的性格特征,遵循传统戏曲情感表达注重细节的特点,坚持“放中有收、收中有放”的山东梆子传统唱腔规律,完美诠释了“舍命梆子腔”高昂激越又悠扬婉转的声乐特色。
人才培养:薪火相传 星耀梨园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保护传承的核心是传承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关键也是人。
近年来,山东省陆续出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多项配套政策,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加大对传统戏曲人才培养、剧目创作、非遗传承、院团建设的保障力度。如积极开展国家级非遗剧种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组织推进地方戏曲经典剧目“音配像”工程,挖掘、整理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并进行数字化记录和存储。在人才培养方面,山东省陆续推出“山东戏曲青年名家”“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计划”等项目,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和演出资源,培养出一批极具才华和潜力的青年艺术家。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山东非遗剧种逐渐形成了师徒传授与学校培育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临沂大学、山东女子学院等大专院校陆续开设戏曲专业、成立戏曲传承和保护机构,将非遗剧种纳入音乐教学之中。其中,临沂大学开设柳琴戏专业课程,并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传玲、徐宝琴、刘桂红等亲自授课,还成立了社团和名家工作坊。
创新发展:科技添彩 多元传播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拓展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极大丰富了戏曲的舞台表现形式。
2023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剧目之一的现代五音戏《长生》,改编自《聊斋志异》篇目《水莽草》,讲述了水莽鬼三娘放弃轮回的机会,与同窗祝生为伴,阻止水莽鬼祸害人间的故事。该剧巧妙地将数字技术和舞美设计相结合。例如,在三娘和祝生出场时,利用先进的全息图片和动态视频技术,打造出一个如梦似幻的场景,既具视觉冲击力,又进一步拓展和凸显戏曲虚拟、写意的传神意境。同时,该剧在表现手法方面大胆创新,选用“小剧场”这一新兴的演出形式。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的五音戏作品,使观众沉浸式体验了一场视听盛宴,受到年轻人的高度认可。
除了现场演出应用数字化技术外,山东非遗剧种还借助广播、影视、动漫、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积极探索多元化传播方式。比如《幸福公寓的笑声》《考丈人》等吕剧电影、山东梆子电影《跑旱船》等。如今,拍电影已成为山东非遗剧种传播的一大亮点,山东戏曲电影无论在影片数量还是放映总场次等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枣乡喜事》是国内首部以渔鼓戏为表现形式的戏曲电影。它通过两对农村青年一波三折、状况百出的喜事,折射出鲁西北乡村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变。在保持传统戏曲渔鼓戏精髓的前提下,电影创造性地加入了现代乐队演奏,既缓解了大段唱段时场面的沉闷,又突出了渔鼓戏诙谐幽默的特征,更符合青年观众的口味。该剧获得多个全国性奖项,是非遗剧种在新时代传播和发展的成功范例。
非遗剧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人民的智慧、情感与生活百态。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非遗剧种能在当今社会持续焕发时代活力。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30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