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点评】
作者:陈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之中,难免有若干学科不那么“热门”:虽有独特价值,却由于研究难度大等原因而受到一定冷落,甚至陷入濒危的境地。如何保护这些小众学科,避免其陷入冷僻艰深与后继乏人的恶性循环,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自2018年起,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冷门绝学研究专项。近年来,该研究专项的立项数呈上升趋势,仅去年就有24个学术团队项目及77个学者个人项目得到立项,涉及简牍学、敦煌学、濒危语言、古代科技、边疆史、因明学等众多领域。
这些研究领域之所以被统合进冷门绝学的框架内,是由于其传承与研究中确实存在难点,普遍受制于较高的学术门槛和较小的研究群体。所谓“冷”“绝”,正形容了这种窘境。例如,古文字学的相关研究不但涉及训诂学、音韵学、文献学等,更要求学者能够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乃至天文、律令、医药等细节方面具备与文本内容相应的了解程度。这种曲高和寡的特点不但使研究群体难以扩大,更让一般的学生、读者望而生畏。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冷门绝学的非凡价值,保护其所承载的文明基因。正如我们必须对古文字有充足且深刻的研究,才能准确解读这些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中所记载的方方面面,深化对中华文明与历史的理解。因此,冷门绝学虽然处在文明的幽微处,却是文化传承的宝贵资源,“为往圣继绝学”需要我们在教学、科研等不同层面的积极努力。
将冷门绝学的传承融入高校的课程教学之中,是提升其社会认知度和培养研究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安排教学工作,一方面,可以根据专业培养计划,设置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深入讲授冷门绝学专门内容,培养专精人才;另一方面,也应在介绍、推广工作上有所努力。人文社科方向的专业课程及通识教育最适于展示冷门绝学文化价值,这些课程的章节安排、教材编写可以有意识地扩充相关内容,并将其与其他知识板块、教学章节自然衔接。以笔者所从事的因明学研究为例,汉传因明作为中华文化对印度佛教逻辑的诠释发展,涉及佛教、中国哲学、逻辑学等多方面知识,既可以作为“佛教哲学”“中国逻辑史”课程中的一个章节,也可以在“批判性思维”等逻辑学相关教学中作为推论案例加以介绍。这种教学安排将冷门绝学涉及的内容视作大领域的小板块,有意识地淡化其“冷”“绝”的特点。当然,这不是要强行地过分削低研究门槛,而是要让更多人能有一窥门内景象的机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跨过门槛,有兴趣加入研究与传承的队伍。
此外,冷门绝学研究也是人文社科寻找突破、整合资源的重要契机。由于许多冷门绝学长期处于濒危状态,当前工作主要以有针对性的资料抢救、保护为主,其后续存在着大片亟待填补的学术空白。如此巨大的研究空间,既带来了压力,也蕴藏着新的“生长点”。
一方面,可以将冷门绝学作为技术应用创新的突破口。在大量资料整理与分析的需求下,可将数字人文应用于资料的存储与整理,加速文献资料的搜集、识读、点校、保护等工作,帮助内容信息的分析处理。譬如,德国海德堡大学已开发出一款语料库分析工具,用来辅助汉译佛典的文本研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可以有针对性地构建专业领域的小模型,提高冷门学科的研究效率,缓解人力不足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学术资源,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从而优化学科生态。例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于2023、2024年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6项,涉及简牍学、易学、因明学等不同领域,涵盖多层面的研究方法。之所以能够支撑如此广泛的研究工作,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学院包含了历史、哲学、考古等多个一级学科,使院内学者能够依据各自专长迅速搭建高效的跨学科合作团队。如果扩大这种优势,在学校乃至院校合作中构建更为广阔的跨学科合作平台,支持组织学术团队,完善协作机制,在人才、资料、技术、设备等方面整合资源,将进一步集中力量推动冷门绝学的研究工作。
(项目团队:光明记者 方曲韵、王胜昔、张文攀、王冰雅、尚杰、李建斌 光明日报通讯员 薛静迪、何睿、张俊军)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3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