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探寻中国文化中的管理哲学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探寻中国文化中的管理哲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17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吴世彩研究员在其理论新著《易经管理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中提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治理实践中沉淀着独特的管理认知体系,其以《易经》为源头的思维范式正在当代管理领域焕发新生。该研究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激活,更开辟了构建中国自主管理知识体系的新路径。

  通过对易学典籍的哲学诠释与历史考辨,作者揭示出《易传》等经典阐释中蕴含的几个管理维度:礼仪有措的管理秩序论、大化日新的管理德业观、保和太和的中和之道、“见几而作”的管理实践原则等。这些根植于农耕文明却超越时代局限的管理智慧,已然成为民族治理思维的基因编码,为构建现代管理哲学提供了历史锚点与现实坐标系。

  该著作通过解构卦象爻辞的文本,系统性提出六大核心理论框架:强调动态整体的宇宙系统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宇宙整体论;认为事物内部存在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并据此推动事物发展和变化的阴阳两极论;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从对立到统一的辩证过程的辩证发展论;取象比类、触类旁通,注重进行逻辑思维和理性推理的象数认识论;强调通过感知和预测作出符合管理规律决策的感知决策论;构建以本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论。这种“道器贯通”的理论建构,架设起传统易学与现代管理学的学术桥梁。

  在批判科技理性主导的管理范式时,作者指出“双向涵化”的必要性:既需借鉴西方管理科学的工具理性,更要激活《周易》“观象制器”的本土智慧。该理论与现代管理学的三大契合点——系统思维、环境感知、可持续发展,为破解现代性管理难题提供了自己的思考结论。

  在完成从内涵到外延、定性到定量的理论建构后,作者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南。概括来讲,易经管理哲学在组织体系运行、战略规划制定、发展管理决策、解决矛盾冲突等方面,展现出可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用,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三位一体的管理境界;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气度胸襟;修己安人、兼善天下的干事情怀;通达权变、顺势而为的敏锐决策;贵易尚简、效率为先的制度架构;以人为本、选贤任能的育人机制;居安思危、安不忘忧的忧患意识;生生不息、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这种基于文化基因的知识生产,表明我国学者正以方法论自觉开展自主管理哲学的研究,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发展提供新的认知范式与实践可能。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7日 11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