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百年巨匠的文艺范】
作者:毛 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博士后)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和现代美育的开拓者。他所说的美育,不仅包括艺术教育,“凡合于美学的条件而足以感人的,都包括在内”,其中包含“一切音乐,文学,戏院,电影,公园”等。
蔡元培书《儿童节歌》歌词 图片由作者提供
蔡元培很早就意识到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的价值。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学校章程规定,预备科和普通科开设绘图、唱歌科目。
在留学德国时,蔡元培十分留意西方音乐。他课余时间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练习钢琴和小提琴,观看大量歌剧和话剧。他晚年在《自写年谱》里回忆道:“我于课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讲演,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的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期间,蔡元培对贝多芬的音乐情有独钟:“西洋人之美术则高者多含有理想,凡音乐、建筑、雕刻、图书皆然,贝氏之音乐其著名也。”蔡元培认为贝多芬“貌甚寝,然西人崇拜甚至,以石膏模其面型,多有悬诸壁上者”。他“爱贝多文(现译为贝多芬)作曲”,因为他的作品蕴含“理想极深闳”。
回国后,蔡元培更加重视音乐教育。1916年,在他的倡导下,北京大学成立音乐团,开展音乐活动。1919年,蔡元培将其改为音乐研究会。他在北大音乐研究会的演讲中说道:“知音乐为一种助进文化之利器,共同研究至高尚之乐理,而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材,采西乐之特长,补中乐之缺点,而使之以时进步。”
当年11月,北大音乐研究会在北大法科礼堂开会,蔡元培致辞道:“音乐为美术之一种,与文化演进,有密切之关系……吾国今日尚无音乐学校,即吾校尚未能设正式之音乐科。”
在音乐研究会举办的音乐会上,国乐导师陈仲子用十三弦古筝弹奏《高山流水》,台下金发碧眼的外国教授取出小提琴即兴应和。中西乐声交织,开启了音乐研究会“中西合奏”的传统。研究会的课程表堪称奇观。周一早晨是昆曲家吴梅教《长生殿》曲牌,下午是荷兰外交官华克登讲授和声学。最受欢迎的是古琴大师王露的《潇湘水云》赏析课,总引得窗外挤满旁听者。音乐研究会定期举办音乐会与讲座,既演出贝多芬等西方音乐经典,又发掘《广陵散》等古琴名曲,形成中西并重的艺术格局。
在“融合中西”的理念下,音乐研究会诞生了多个“第一”:首次用五线谱记录工尺谱的《阳关三叠》,首支演奏西方交响乐的中国学生乐团,甚至出现了用笙箫演绎巴赫赋格曲的大胆试验。
1922年,蔡元培与音乐家萧友梅创办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标志着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音乐传习所旨在“养成乐学人才”,设立本科、师范科、选科三种。本科以培养专才为目的,有理论作曲、钢琴、提琴、管乐、独唱五组科目,无年限,修满规定科目即毕业;师范科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员为目的;选科为有兴趣者提供习乐的机会,科目包括理论、唱歌和中西乐器,无年限。研习所被认为是“现代专业音乐学府之雏形”。
1927年,蔡元培与萧友梅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即今天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蔡元培亲自担任院长,并为音乐院院刊题写刊名,撰写发刊词。在发刊词中,蔡元培写道:“吾国自虞至周,均以音乐为教育之主要科。自汉以后,渐渐分化矣。而西域及印度之乐器及乐曲,次第输入,为音乐进化之一阶段。至于今日,欧洲之乐器及乐曲,又次第输入,不特在教育上恢复其主要之地位……音乐院同人既日日研究此种丰富繁变之理论与曲调……于古人重视音乐之意,则正相契合也。”他认为,我国古代历来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他所做的,就是要恢复这种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1936年,蔡元培七十大寿时,上海音专特别举办了庆祝活动。在江湾新建成的校舍专门举办音乐演奏会。蔡元培亲手栽种一棵松树,并与之合影留念。
抗战期间,蔡元培心系民族存亡,用音乐唤起民众斗志。1938年1月,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在汉口成立。1939年12月,蔡元培被推为中国分会第二届名誉主席。已经卧床难起的他用《满江红》词牌写了中国分会的会歌。歌词寄托了一位爱国者的暮年壮志。歌词写道:“公理昭彰,战胜强权在今日。概不问,领土大小,军容赢诎。文化同肩维护任,武装合组抵抗术。把野心军阀尽排除,齐努力。我中华,泱泱国。爱和平,御强敌。两年来博得同情洋溢。独立宁辞经百战,众擎无愧参全责。与友邦共奏凯旋歌,显成绩。”
一大批音乐人才都受到蔡元培的影响。北平沦陷后,北大音乐研究会成员化整为零,散做满天星。王露带着古琴隐居泰山,继续整理《玉鹤轩琴谱》。北大音乐传习所教师刘天华,背着二胡穿越重重险阻,在延安参与创办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将《光明行》的旋律带进窑洞。刘天华去世时,蔡元培为他亲笔题写了《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封面。
蔡元培很重视培养儿童的家国情怀。1939年儿童节前夕,蔡元培抱病创作了《儿童节歌》,由夫人周峻谱曲,歌词写道:
好儿童!好儿童!未来世界在掌中。今日若非勤准备,他年落伍憾无穷。
好儿童!好儿童!而今国难正重重。后方多尽一分力,前方将士早成功。
这首儿歌文字浅显易懂,充满了对儿童的殷殷希冀和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