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非遗遇上微短剧:在“短平快”中开辟非遗传承新路径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非遗遇上微短剧:在“短平快”中开辟非遗传承新路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07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胡 辉(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202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五批162部推荐剧目中,非遗方向有38部,在所有创作方向中数量最多。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启动“微短剧里看非遗”创作计划。3月,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宣布新增非遗赛道……微短剧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从产生至今不过十余年时间。非遗大多源自古代,历史悠久。当古老的非遗遇上新兴的微短剧,带来的不仅是好看的视听作品,还有全新的非遗传承路径。

非遗遇上微短剧:在“短平快”中开辟非遗传承新路径

图片为非遗微短剧作品剧照。资料图片

  以“剧媒融合”新样态更新“看见非遗”的方式

  网络时代的非遗传播,可以采用短视频、微短剧等不同形式。非遗微短剧是非遗短视频的升级,前者相较于后者,从内容、形式到传播逻辑都有很大不同:内容上从“以技艺为中心”转向“以故事为中心”,形式上从“松散无序”转向“连贯叙事”,传播逻辑也从“一次而过”转向“多集多次”。总之,非遗微短剧以“剧媒融合”的新样态更新了现代人“看见非遗”的方式。

  非遗微短剧借助冲突密集、悬念不断的微短故事,让非遗在类型叙事中实现了美学转换——在丰富的故事情境中,非遗不再是被凝视的客体,而是通过“戏”的形式转变为自我言说的主体,成为推动情节发生发展和矛盾解决的主线或核心。对于非遗主体性的强调,虽然会弱化非遗技艺、功能的展示,但能放大非遗的审美和文化价值,从而让观众对非遗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非遗微短剧短小精悍、创意新颖、虚构想象空间大,多采用穿越、奇幻、甜宠等故事类型,风格上也偏重治愈、励志、青春等气质塑造,并把一些社会“热梗”及时融入,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进而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比如,《我的归途有风》讲述了高级白领许有风通过探寻和推广家乡非遗美食找到自我价值,体现了浓郁的“治愈风”;展现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搬砖吧,大小姐!》,在剧名上将“金砖制作”与“搬砖梗”巧妙关联,加深了观众对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印象。这些非遗微短剧播放过程中,播放平台上关于相关非遗的搜索量均会大涨,这说明观看非遗微短剧后,走进观众内心的,不仅有剧中故事,还有剧中的非遗。

  非遗微短剧多集连播,既能增加观众接触非遗的机会和观看黏度,又因碎片化的形式不会让观众产生时间焦虑。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的加持下,非遗微短剧可以实现精准化、个性化传播,让非遗传播更有效率。观看非遗微短剧时,观众还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彼此互动,从而建构一个基于非遗的文化交流空间。在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一些观众看了相关非遗微短剧后,组建了基于该非遗的兴趣小组,不仅在线上交流,还在线下举办活动,将非遗的传播力从剧中延伸到剧外。

非遗遇上微短剧:在“短平快”中开辟非遗传承新路径

图片为非遗微短剧作品剧照。资料图片

  助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遗的生命力源于其活态性。这说明,保护传承非遗不能将其当作古董而束之高阁,而应将其内嵌于时代语境和日常生活之中,只有这样非遗才能生生不息。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娱乐形式,近年来微短剧的数量持续增长,‌2024年各平台上线的微短剧多达3万部。同时,微短剧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2024年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甚至追平了微信等通信应用。在人们刷剧过程中,非遗以微短剧为传播载体,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观看者的视野和他们的生活。不同于一次性的非遗直播,观众对非遗微短剧的观看是反复的、持续的。人们每观看一次非遗微短剧,就是一次对非遗的传播,微短剧中的非遗也就有可能向更广泛人群的生活迈进。

  非遗微短剧对非遗的戏剧活化,能够激发观众购买和使用非遗产品的兴趣,产生“观剧”即“种草”的效果。比如,《我的归途有风》展示了跷脚牛肉、灯影锅盔等乐山非遗美食,吸引了大批网友前往四川乐山打卡品尝,直接带动了当地非遗食品的热销;《墨韵新生》上线后,苏州镇湖绣娘工作室的刺绣产品网络订单瞬间激增。这种良好的宣传效应,吸引了很多生产销售非遗产品的企业参与非遗微短剧制作,让非遗在微短剧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也让非遗跟现代生产活动的关系更加紧密。

  非遗即生活。无论是让非遗作为戏剧元素进入现代文化娱乐作品,还是吸引观众购买消费非遗产品,非遗微短剧都让非遗以新的样貌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并让非遗传承成为人人可参与的文化实践。

非遗遇上微短剧:在“短平快”中开辟非遗传承新路径

图片为非遗微短剧作品剧照。资料图片

  让传承人“英雄有用武之地”

  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主体。非遗保护,说到底就是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目前,我国部分非遗传承面临传承人老化、后继乏人的问题。这是因为很多非遗传承人无法通过非遗技艺和传承活动获得足够的经济效益,降低了非遗传承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虽然政府通过发放补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经济状况,但补贴金额和覆盖面都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变这一局面,关键是激发传承人通过非遗传承活动改善生活的内生动力。

非遗遇上微短剧:在“短平快”中开辟非遗传承新路径

图片为非遗微短剧作品剧照。资料图片

  非遗微短剧的创作通常涉及剧本编写、演员挑选,以及服装和场景设计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考虑非遗元素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很多非遗微短剧剧组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创作指导甚至主演,让非遗传承人“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调动了他们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比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等为《一梦枕星河》的创作提供专业指导意见,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许建平、核雕制作技艺传承人周建明等更是在《我是苏菲菲》中本色出演。不管以何种方式参与微短剧创作,非遗传承人都在贡献自己的非遗技艺、非遗知识。传承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开展的非遗创作、非遗生产活动,转而得以在微短剧中实现。在参与非遗微短剧创作过程中,非遗传承人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回报,这为他们继续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虽然微短剧中的时空背景跟现实生活不同,非遗传承人在微短剧中的创作生产跟现实生活中的创作生产也有差异,但非遗微短剧创造出现代人对于非遗的新需求,这就为非遗传承人持续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开辟出新的路径、培育出新的土壤。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7日 13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