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袁 坤(浙江省博物馆馆员)
《缮扇——传统纸扇装裱修复及保护》一书,近来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对岭南折扇及扇面创作艺术发展沿革做系统梳理,并对传统折扇扇面创作的各种形制展开详尽介绍,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全面拆解的书籍。该书由广州裱艺学会会长尹纪召与广州博物馆馆员陈洁合著完成,兼有非遗传承人二十余年的修复装裱实战经验与文化工作者的观察,将修缮纸扇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以系统、清晰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缮扇——传统纸扇装裱修复及保护》尹纪召 陈洁 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
作为博物馆一名从事纸质文物修复的工作人员,每看到有关修复的文章、书籍、工具、材料等,我都会多加关注。这本书所涉及的纸质类文物修复中相对较为小众的扇面修复,是我的“软肋”。鉴于现实中资料较少,市面上鲜有纸质类文物装裱修复的书籍系统涉及相关题材,这本书就引发了我特别的阅读兴趣。我虽不认识作者尹纪召,但之前从各类媒体上见过他的日常修复记录,从他严谨的修复技艺和乐于交流分享的态度中所获颇多,于是便盼早日拜读。
从收到快递到迫不及待地通读前序、目录、正文、后记,共花了我两天时间。在通读之后,我又对书中自己认为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标记,并储存于手机备忘录中,以便随时查看,温故知新。整体而言,该书具有以下特征。
切口小,见识大。需要修复的纸质类文物,可大致划分为古籍和书画。书画类装裱技艺,又分为立轴、横批、手卷、对联、册页、屏条、镜片等。通常情况下,以扇面为主体的书画修复,装裱形式多为立轴、册页、镜片,不涉及本身带扇骨的扇面修复,于是市面上相关书籍就鲜有涉及。“缮扇”一书,从扇面这一小切口入手,详述扇子源流,重点介绍扇面修复工艺和关键,为专业修复者和普通读者洞开了一扇冷门技艺的大门。
实用价值高。本书最为核心的章节,是记述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尹纪召如何修复扇面。尹纪召曾于上海文史研究馆跟随王彩绮老师学习装裱修复技艺,又得国家级书画修复装裱大师严桂荣点拨授艺,经严老介绍入广州云汉轩艺术社继续深造,后拜广州裱画社原社长黄秉津之子黄浩星为师,学习和传承广式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可谓经历丰富。该书分别从“扇面装裱结构形式”“修复工序”“修复的见识与认识”“制作工序及工具材料一览表”四个方面出发,图文并茂地介绍尹纪召的经验。有别于普通文章以叙述为主的表现形式,该书图文并茂,并在一些重点操作环节配上“关键点”提示,实用价值不可谓不高。“关键点”提示,有的是讲该操作环节出现了问题该如何补救,有的是提示怎样做能更好地避免在某个步骤出错,可谓作者拳拳之心的经验总结,干货满满。
装帧简约明快。该书以精装本形式刊印,封面浅绿打底,正面以一烫金折扇合起面为封,背面以一折扇展开面为底,书脊处印成一折扇展开的形式,将扇面的形态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可谓充分呼应了“缮扇”的主题。不足之处,在于封底烫金扇面图案过于小巧,略大一点可能更加好看。
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向来为人们尤其是雅士所好,在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远古时期,先民用植物叶子或禽羽制作扇子,用以障日引风。商周时期,用鸟羽作“翣”,代表权力和地位,后来逐渐普及到民间,质地变成了丝绸。到了南宋时期,折扇开始流行。至明代时,折扇真正普及,“缮扇”也成了一门重要的工艺。汉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班固《竹扇诗》“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唐白居易《白羽扇》“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等诗句,都是扇子深入古代人们日常生活的明证。从这个意义来看,“缮扇”一书考镜源流、记录工艺,算是对非专业修复人员起到了文化普及之功。
作者陈洁在前序中讲到该书三易其稿,反复思考文章布局,让我想到了当年《红楼梦》的诞生也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部优秀的书籍,无论是内容还是逻辑性,都需要经得起推敲。通读全书,感觉行文有骨有肉,以扇面修复作为题材切口虽小,但是涉及一系列庞杂的知识体系,且将这些知识体系的工序一一记录和拆解,颇有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之感。作者写道:“翻阅海量文字记载,规避因知识的局限造成以偏概全,多番比较,反复论证,杜绝凭空想象得出的肤浅结论,规范用词、句句推敲,避免概念混淆、生涩难懂”。从这些文字中,我似乎能看到作者引经据典、挑灯夜校、亦步亦趋的写作过程。由此观之,这本书的成书是不容易的。期待这本书为更多人所知,也期待作者能不断再出新作,对文博界古老工艺的传承继续有所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0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