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中国行】河北青龙:笔墨间“流”出的文化曦光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中国行】河北青龙:笔墨间“流”出的文化曦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16 02: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通讯员 崔 岭

  “一个小山村能有这么多高质量的书法作品,还有如此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实在难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秘书长寇学臣对傅杖子村高度评价——

  在燕山深处、冀辽交界之地,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镇傅杖子村以一场流动书法展惊艳众人,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璀璨明珠。这个仅有500余户、不足2000人的小村落自“五一”起,让翰墨书香一路蔓延——从村头小院办起的展览出发,走进热闹的县城,朝着市级舞台挺进——一幅幅书法作品,化作跨越地域的文化使者,讲述着傅杖子村以笔墨为桥梁,走上文化兴村之路的动人故事。

  “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这次书法展的效果远超预期!”78岁的书法展发起者傅奇难掩欣喜。作为青龙著名书法家,傅奇的作品曾多次斩获国家级大奖。谈及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傅奇回想起返乡过年的时光。

  在傅杖子村,写春联的习俗代代相传。傅奇回忆,儿时村里家家户户都会请村里的“文化人”书写春联,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不仅备受尊崇,更是乡村文化不可或缺的象征。婚丧嫁娶、分家立契等重要文书总少不了“文化人”挥毫见证。

  “字是脸面,是门面。”这句代代相传的家训深刻影响着傅杖子村的教育理念。在村子里,书写水平不仅是孩子们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更是个人形象的文化注脚。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两鬓霜雪的老者,书法不再是文人专属,而是村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幼痴迷书法的傅奇,多年来不仅义务为乡亲写春联,在传承笔墨技艺中也自觉成了乡村文化的“传承者”。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随着藏在燕山深处的青龙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傅杖子村许多年轻人走了出去。大家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始终坚持习练书法。书法于他们,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乡愁的“链接”。

  今年春节,傅奇等在外人士返乡时惊喜发现,各家春联字体风格各异,不少作品已颇具专业水准。这一变化让他感慨万千:“笔墨间折射出的是傅杖子人一点点建立起来的精神内核,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写照。”

  这一发现触动了村里文化人的灵感,举办村书法展的想法应运而生。提议一经发出,便得到村民积极响应。最终,展览征集到本村籍21位作者的50余幅作品,创作者中既有年近八旬的老者,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老中青三代用笔墨勾勒出傅杖子村文化传承的动人画卷。

  “这次书法展不仅是一个村的文化传承,更是全县文化星空中的一束曦光!”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洪波表示,将展览在全县巡展,正是希望这束文化曦光照亮更多人内心,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6日 09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