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黄尚宁
入秋后的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茶园四周云雾缭绕。
祝雪兰隔三岔五就挎着竹篓钻进茶垄,指尖一捏一提,嫩绿的新芽就落进篓里。祝雪兰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只见她身后跟着一群“茶姑”,一边学采茶,一边听她讲种茶的门道。
“现在用地不慌了,钱也不愁了,全靠集体土地入股!”祝雪兰掂了掂满篓的鲜叶,语气里满是欢喜。她所在的山坪村旭沟组,以集体建设用地入股她的茶厂,不仅解了茶厂的燃眉之急,还让村小组未来20年的集体经济收入有了着落。
祝雪兰是山坪村的“领路人”。2008年当选村支书后,她就带着村民修路、种茶。她牵头搞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自己的瑶家雪兰六堡茶专业合作社与村民签订茶叶回收订单,大家种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近两年,周边茶园越扩越大,茶厂的问题也暴露出来。“茶叶收回来,从做茶、存茶到卖茶,每一步都得有地方。”祝雪兰说,“不光缺地,周转资金也紧,可把我愁坏了!”
转机出现在2024年5月。苍梧县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列为首批自然资源政策助推乡村振兴先行县。政策明确,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跟其他单位、个人一起,用集体建设用地入股办企业。
没多久,苍梧县自然资源局的工作组就带着新政策进了山。在村民家的火塘边,他们给大家算起了“明白账”:瑶家雪兰茶厂出资250万元,村小组出集体建设用地,一起搞生产经营。这地给茶厂用来加工六堡茶,茶厂给村小组交入股收益。村民不用管企业的日常经营,就能拿“保底收益+固定分红”。
今年1月9日,山坪村旭沟组在村委大楼开了村民代表大会,专门表决集体建设用地入股一事。12位代表全投了赞成票,公示5天后,这事就正式定了,村民们从此踏上了“土地入股、坐等收益”的新路子。
“原来土地真能‘生金’,还旱涝保收!”旭沟组村民祝永健指着入股的那块地说。
对企业来说,好处更是实实在在。“以前集体土地用不了,我们想帮村民增收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都没多大空间。”祝雪兰说,“现在不光能用地,还能拿地抵押换钱,全靠好政策!”如今,她已经把入股的土地用来建新厂房,搞加工和仓储,现在都盖到三层了。
靠着“合作社+村民小组+茶农”的入股模式,还有“加工基地+原料基地”的供应模式,瑶家雪兰六堡茶专业合作社,每年从山坪村及周边收的六堡茶鲜叶总额就能突破2000万元。
“这可是广西第一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的不动产权证!”梧州市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科科长洪颖莹指着祝雪兰手里的证书说,“入股土地的不动产权证办下来后,好多金融机构都来找我们合作。”苍梧农商行更是直接送来了授信3000万元的匾牌。
现在,这块入股的土地已经顺利办了不动产抵押登记,靠产权抵押融到了100万元,正好用于联营企业的前期建设。
苍梧县县长张东方说,旭沟组的这次探索,打通了土地政策、利益联结、确权登记、抵押融资的全流程。村集体有了可持续的收入,企业也降低了用地成本。
旭沟组的成功,让10公里外的另一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沁怡六堡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谭爱云也看到了希望。
六堡镇四柳村的沁怡茶厂有1000亩茶园,标准化加工厂有4000多平方米,仓储空间2万多平方米,每年能产300多吨六堡茶。“我想把厂房再扩一扩。”谭爱云说,“按现在的发展势头,茶厂至少还需要15亩地。”
不只是谭爱云,今年六堡镇有18家茶企都提了产业用地需求,其他行业的企业也不少。
“米粉厂、养殖场、木材加工厂,都纷纷打电话来,询问土地入股的政策和操作流程。”苍梧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李铭凯说,“大家对这种模式的期望都特别高。接下来,我们会优先在重点产业、能带动农民增收的企业里,推广土地入股模式。还会研究配套政策,调节入股土地的增值收益,用制度保障让群众更有获得感,进一步推广土地入股(联营)的成功经验。”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9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