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福建安溪:藤铁千丝绕指柔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福建安溪:藤铁千丝绕指柔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9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山河遗珍】

  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指间经纬编织千年技艺,藤铁相依铸就时代匠心。

  福建泉州安溪的冶铁史可追溯至五代时期,北宋时官方在此设立“青阳铁场”。作为宋元时期泉州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重要遗产,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与生铁冶炼并存的冶铁遗址。这里曾炉火熊熊、铁水奔流,生产的铁块、铁片等产品沿晋江水系运抵泉州港,随商船行销海内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商品。

福建安溪:藤铁千丝绕指柔

中国工艺美术馆展出的安溪藤铁工艺作品。中国工艺美术馆供图

  20世纪90年代,安溪匠人推陈出新,将传统竹藤编与铁艺结合,开创“藤铁工艺”新艺种。陈清河被誉为这一产业的奠基人,他带领团队以铁丝为骨、藤条为面,辅以彩绘,设计出“葡萄篮”系列,在1991年广交会上惊艳亮相,三天就签订500万美元订单。2014年,竹编(安溪竹藤编)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确立了其在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地位。

  走进安溪青阳冶铁遗址,仿佛能听到宋元时期锤声铿锵的余韵。千年的铁与火在此淬炼出藤铁艺术不灭的筋骨。作为泉州22个世遗点之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历经“竹编—竹藤编—藤铁工艺”的创造性转化,这门手艺实现了从实用器物到艺术经典的蝶变,安溪手艺人不断突破材料与技艺的边界,藤的柔韧与铁的刚毅,在匠人手中达成和谐统一。

  陈清河等匠人对工艺的极致追求,也成为家族传承的精神内核。谈及父亲的创作故事,陈清河的女儿陈红萍至今仍历历在目,“一有想法,父亲就付诸行动。那时他整天站在葡萄架下观察藤蔓缠绕的姿态,人们说他‘病得不轻’,直到‘葡萄篮’问世,大家才知废铁也能点石成金。”

福建安溪:藤铁千丝绕指柔

安溪竹藤编技艺展示。中国工艺美术馆供图

  在陈清河看来,工匠精神在于“让匠心融入每一道工序”。后来,他在安溪华侨职校设立传习所,培养了近2000名技术人员,其中多人已成为行业“大咖”。

  新一代匠人黄种杰留学归国后子承父业,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藤铁工艺结合。他设计的东方淑女形象烛台,远销海外。“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我想做潮流的引领者。”黄种杰说。

  从老一辈匠人坚守传承、播撒匠心火种,到新一代匠人归国创新、赋予传统工艺时代活力,安溪藤铁艺术的“匠心”始终在代际流转。这样的传承与突破,不仅体现在师徒间的技艺传递,更凝结在一件件兼具文化根脉与现代审美的作品中。

  连日来,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的展览大厅,“承创共生——安溪藤铁艺术展”集中呈现了161件安溪藤铁艺术精品。它们静静地陈列在光线下,铁为骨,藤为肌,冰冷的金属线与温润的藤条交织出极具张力的视觉乐章。

  在“经纬交织”单元,展览通过传统竹篾机与现代数控设备的对比,清晰呈现了编织技艺从古至今的传承脉络。专程来参观的观众宋欣悦说:“这些作品打破了人们对工艺品的固有印象,它们既是传统的,又充满了现代设计感。”

福建安溪:藤铁千丝绕指柔

安溪藤铁工艺制作的椅子。资料照片

  在泉州,泉州市文旅局开展的“共赏泉州非遗之美”暑期亲子活动获得观众一致好评。不少游客带着子女走进藤铁工艺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竹藤编技艺。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小朋友们手持藤条,学习编、织等基础手法,一步步将凌乱的藤条编织成精美的小篮筐、盘垫等。

  如今的安溪藤铁工艺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安溪县通过“藤铁工艺+”模式,推动藤铁工艺与智能家居、数字艺术、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出诸多创新产品。

  作为“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和“世界手工艺城市——藤铁工艺之都”,安溪现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藤铁工艺产业基地。2024年,产业年产值达305亿元,产品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延续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贸易记忆。

  从青阳冶铁的千年炉火,到藤铁工艺的跨海出洋,安溪人以守正创新的精神,让古老技艺在指尖传承。藤铁工艺已不仅是非遗名录中的符号,更成为赋能乡村振兴、联结全球市场的文化纽带,书写着“铁骨柔韧,生生不息”的时代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9日 10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