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综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综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17 01: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京举行,8名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代表走上演讲台,讲述他们奋斗逐梦、担当奉献的故事。这些感人至深的事迹,生动描绘出新时代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瞩目成就。

  自强点亮生命之光

  自强者胜,自胜者强。面对命运的磨难,总有人不断突破身体的障碍,尽可能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很多人都想不到,从一家40平方米的盲人推拿店里,走出了一个世界冠军。

  全国自强模范、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王俊推拿中心技术总监王俊7岁时因视神经萎缩致盲,多年来,他克服文化基础薄弱的困难,持之以恒地学习盲文和中医推拿,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手上绝活。2003年,他创办了王俊盲人推拿保健院,凭借高超的推拿按摩技艺,店铺从40平方米小店发展为10家分店。2023年,王俊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斩获按摩项目金牌,这是我国在世界顶级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的首枚按摩项目金牌。

  “盲人是‘摸黑过日子’,但是双手里也藏着生存之道。我愿以亲身经历激励更多盲人同胞靠双手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一起挣出亮堂堂的明天。”王俊说。

  回顾全国自强模范、广东省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运动员陈敏仪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十年磨一‘箭’”。

  陈敏仪幼时罹患先天性疾病导致双腿残疾,2009年,因上肢条件良好,她被选拔成为一名专业残疾人射箭运动员。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陈敏仪从省队走到国家队,从国内赛场走上国际赛场:2021年,代表国家出征东京残奥会,获得混合W1级复合弓团体赛金牌和女子W1级复合弓个人赛金牌;2023年,在杭州亚残运会射箭女子W1个人公开级决赛中摘得金牌;2024年,在第17届夏季残奥会上成功卫冕射箭女子个人W1级金牌、混合团体W1级金牌。

  这些年,陈敏仪超越了身体障碍,扛住了高强度训练。她深情地说,支撑她的是内心的一个信念:“走出国门,我代表的是中国人。不但要赢,还要赢得漂亮!”

  从大学时在一次中英文看打比赛中战胜健全人对手拿下英文看打冠军开始,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平湖市景兴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副主任陈良杰走上了“打”破命运设限之路。

  陈良杰患有先天性听障,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制图员。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制图软件,并磨炼出高超的打字技艺,被身边人称为“指尖飞人”。在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他仅用1小时40分钟就完成3万多个法语文字的快速拼写,并完美复刻杂志排版,斩获文本处理冠军,取得计算机技能大赛冠军的大满贯。

  “残疾人不再只能干简单重复的工作,像我一样通过职业教育认真钻研技术、成为专业能手的能工巧匠大有人在。”陈良杰说,“只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跑出精彩的人生。”

  奋斗诠释奉献担当

  残疾人既是社会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也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次次感人至深的讲述让所有人看到,全国自强模范们正以奋斗在平凡岗位上为社会贡献力量。

  作为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受益者,全国自强模范、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黄莺见证了国家政策和社会关爱对广大残疾人的支撑。

  黄莺儿时因高烧双目失明,一直以来,她渴望的不仅是“上大学”,更是“和其他人一样上大学”。2014年,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级考试机构要为残疾人平等报名参加考试提供便利,让她的大学梦变得触手可及。2015年,黄莺作为宁夏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并一路读到博士研究生。这些年,她到基层开展宣讲报告200余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800余小时,先后帮助70余名残疾人升学、就业。

  演讲台上,黄莺动情地说:“这10年,我从‘特殊’走向‘融合’,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这背后,是党和国家‘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

  单手骑单车,穿梭于乡间小路上,这是全国自强模范、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新圩村卫生所乡村医生陈桂平的工作常态。29年来,他已骑行超过12万公里,骑坏了16辆自行车。

  右臂残疾的陈桂平学医之路异常艰难,他刻苦学习理论知识,拿自己当模型练习,终于熟练掌握了单手打针换药等各种医疗技术。1996年,陈桂平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开办了新圩村卫生所,扎根乡村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被誉为“随叫随到的120”。这些年,他为困难家庭减免诊疗费30余万元,义务宣讲健康知识900余场,照顾孤寡老人126位,资助贫困学生260余人。

  “我自小生长在井冈山脚下,我的根也早已深深扎在这里。”陈桂平说,“我希望,今后有更多年轻医生扎根基层,和我们一起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

  “我身上这件傈僳族传统服饰,是我和乡亲们亲手做的!”全国自强模范、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力民族服饰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此路恒一站上讲台,便自豪地介绍着身上精美服饰的来历。

  左脚残疾的此路恒从事民族传统服饰制作已有20余年。2013年,他带领乡亲成立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非遗工坊,为重度残疾人家庭免费发放缝纫机,指导、培训缝纫技术,帮助他们在自己家里实现就业。如今,合作社每年生产4万套民族服饰,带动200多户村民,户均年增收3.1万元以上。

  “这条路,我走得很慢,但从未停下。” 此路恒说,“我有信心、有决心,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一起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大爱托举梦想翅膀

  残疾人事业被誉为“春天的事业”,残疾人追梦的翅膀,离不开全社会善意的托举。

  因为曾被照亮,所以也想成为光。全国自强模范、江苏省东台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李康,用手语讲述了一场“爱的接力”。

  李康幼时因药致聋,在爱心人士的帮扶下,她考入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毕业后,她投身特殊教育事业,将善意传递下去。从教27年,她用爱和智慧启迪学生,教过的100多名聋生中32位考入高校。工作之余,她坚持开设公益阅读课,近3年来组织各类残疾人读书活动30余场。在她的带动下,东台市“手语阅读推广志愿者服务队”成为残疾人阅读推广的新生力量。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那棵扎根土地的树,成为托举彩虹的那一片云。”李康说。

  “有困难,记得找何巧!”演讲台上,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红岩派出所教导员何巧把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弯向掌心在额头处点一下,再五指向外展开,用手语“讲”出这句她在工作中说过无数遍的话。

  何巧负责的片区内有近200名听障群众,他们的世界寂静无声,却渴望被理解、被关怀。为帮听障群众办好事,何巧自学手语,打开了与听障群众的沟通之门。她累计帮助听障群众2800余人,成功调解涉听障群众矛盾纠纷1200余件。何巧还与同事创建了全国首个“巧姐无声警务室”,听障群众可以在此学习法律知识、咨询难题。她们还成立了“无声警务宣讲团”,走进社区、学校,用手语普及反诈、禁毒知识。正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让何巧成为听障群众的贴心人。

  “我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能用点滴行动让弱势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何巧坚定地说。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7日 03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