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看展记】
作者:吴 比(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春秋时期,竞技类杂技项目逐渐形成,包括技击、爬杆、扛鼎、丸剑、旋盘等,合称“百戏”,成为当时统治阶层的娱乐活动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的相关艺人迁入咸阳城。1999年,考古人员在秦始皇主陵东南角发现百戏俑坑,说明嬴政在戎马之外,还想在黄泉拥有文化娱乐活动。但站在这些百戏俑前,观众可能会有点恍惚:不是说西方艺术写实,中国艺术尚意吗?
百戏俑
秦 1999年陕西省咸阳市秦始皇帝陵K9901陪葬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说到写实,不得不提兵马俑坑里的士兵俑。虽然它们足够写实,但整齐划一的“服化道”和布阵,还是让它们有明显的人造的形式感。反观这几尊百戏俑,他们只穿着短裳或袴,姿态各异,头部缺失又模糊了历史信息,因此看上去更像撕去了标签、作为公约数的永恒的“人”。比如,这尊高大的5号俑,肌肉结构非常准确,写实的大腹便便让人想起古埃及著名的《老村长像》,体现了秦代工匠高超的造型能力。他双手于腹前紧握筒形物体,左臂与身体之间有个直径约10厘米的洞,推测原来可能是表演“顶杆”一类杂技的。但如今看来,更像一个彪形大汉在澡堂里拧着毛巾。
一般来说,中国艺术具有较强装饰性,雕塑风格朴拙诙谐。比如汉代表现百戏的画像石和陶俑,有的处理得近于卡通形象,看着都喜庆。秦代的百戏俑则不同。他们的任务虽是娱乐而非打仗,但仅仅是这种空前绝后的自然主义式的写实风格,就足以令观者望而生畏。秦人这种创作风格和崇尚实用主义的法家思想是统一的,即韩非子说的“好质而恶饰”。这些没有披坚执锐,甚至几乎不穿衣服的百戏俑,或许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质”的震撼。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1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