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黄汉鑫 李宏
数千块形态各异的恐龙化石重重叠叠、密密麻麻,延伸出一面长150米、高6至8米的侏罗纪单体恐龙化石墙……在重庆云阳世界地质公园(以下简称“云阳地质公园”)的恐龙化石遗址馆,恐龙的生物骨骼如此密集地呈现在眼前,亿年前沉睡至今的恐龙化石与演化至今的“植物化石”在此相遇,不禁让人感慨自然的神奇。
崖柏 云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再往下挖,发掘上万块化石都是易事。”沿着化石墙行进,云阳恐龙地质公园运营主管万显军介绍,在当地已探明的18.2公里恐龙化石露头区域中,这面化石墙可谓是“世界级发现”。
“当初为了发掘化石,这一面山坡被挖出一个高差50米的V型凹槽。在恐龙化石遗址馆的打造过程中,我们不仅加固山体避免次生地质灾害,更强调环境恢复治理,将化石再次融入到乡野的自然生态中。”万显军说,在以常规绿化复原化石发掘区域秀美青山的同时,云阳地质公园特地移植了不少崖柏,上亿年前的恐龙化石与演化至今的“植物化石”碰撞出“火花”,也为游客增加了不少有趣的科普体验。
今年4月,云阳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后,云阳地质公园的知名度进一步打响。游客数量见涨,古老的化石得以与更多的新面孔邂逅。
为了提升游客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去年落地恐龙化石遗址馆之后,公园又着手修建博物馆、游客中心,打造VR体验设施。除此之外,周边几个乡的村民还琢磨着在自家小院开发农家乐、农家餐饮等,多一些家门口的收入。
崖上的鲜花让城市居民感受自然之美,石壁的纹路成为孩子探索的课堂……在坐拥1处世界级地质遗迹、2个国家地质公园、4处国家级文化遗产等景观、资源的云阳地质公园,自然与人文在多点串联的古老生态画卷中不断交织。
野生猕猴 云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我们的猴儿性格温顺、爱和游客互动,很受欢迎。”在云阳地质公园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工作人员谭建洪一边投喂,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地质公园里的“原住民”。
以“天下第一缸”闻名遐迩的龙缸天坑因亿万年的地质活动遍布嶙峋岩石、悬崖峭壁,其间又多有溪河沟谷、攀藤绿树,是猕猴理想的生活场所。许多年前,因为猴群常常进入村庄破坏周边的庄稼,村民只好用各种办法对其进行驱逐。时间一长,猴子都不见了踪影。
2013年,三岔岩处的20余只野生猕猴进入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工作人员的视线。“为了让游客在观赏地质奇貌的同时体验更多自然乐趣,龙缸国家地质公园把三岔岩打造成戏猴台,专门设置三四个投喂点,每天投喂两三次。”谭建洪说。
在悉心的照料下,不仅戏猴台附近的猴儿们生活越发自在,周边的猴群也被吸引到此栖息,龙缸国家地质公园猴群数量逐渐发展到500只以上。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 云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护好亿万年地质生态的同时,持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据云阳县地质公园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黄昊源介绍,以1124.05平方公里的世界地质公园保护为抓手,云阳县正推动构建“地质公园+生态屏障”融合保护新模式,构建跨生态单元的复合型保护网络,推动自然资源从“封闭保护”转向“系统共生”。
“立足云阳地质公园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民族民俗文化,打造‘地质+生态’的研学路线,开发‘地质+文化’科普产品,我们的地质故事还将和长江文化、巴蜀文化深度融合。”黄昊源表示,云阳县通过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等线下活动,以新媒体平台触达更多线上用户,致力于吸引更多人走近云阳地质公园,使大家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悟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更多内容详见光明日报客户端专题页面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