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以“电算协同”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以“电算协同”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02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闫磊

  在宁夏腾格里沙漠边缘,风电轮林立,光伏板如海洋铺展。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建设的4座110千伏变电站群,依托“网上电网”平台的智能规划,正为全国首批万卡级智算中心提供可靠电力保障……作为国家首个新能源示范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之一,宁夏通过绿电园区建设,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大数据算力特色产业集群,呈现出电力算力协同驱动经济社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的蓬勃图景。

  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从百亿瓦猛增到千亿瓦水平,增长速度远超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算力需求与传统电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弃风弃光”与“缺电”现象交织,绿电并网消纳面临系列挑战。破解电力与算力协同堵点,已成为把握能源转型趋势、抢占算力高地的关键环节和迫切任务。

  电力算力协同发展,即以新型电力系统为支撑,通过资源统筹、技术创新、机制优化,实现能源供给与算力需求的高效匹配、绿色转型与数字赋能的深度融合。当前,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加速布局,“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设,从“东数西算”与“西电东送”工程统筹衔接,到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电力算力协同发展政策框架与实施路径日益清晰。京津冀、长三角、甘肃、宁夏等枢纽节点,青海、新疆等清洁能源丰富地区均已开展协同试点。下一步需以系统思维找准突破口,在落实落地上持续发力。

  截至2024年底,我国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风光发电剧烈波动难题在新型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下也得以缓解。新能源富集地区依托气候、资源优势,万卡级智算中心项目纷纷投产、连绵成势,成为算力新高地。内蒙古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采取绿电直供、储能调节等方式,目前新区46个数据中心项目总算力规模达9.1万P,其中智能算力规模达8.6万P。绿电强化大型算力中心建设日益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驱动算力驶入低碳发展快车道。

  打通电力与算力协同堵点,技术创新是关键。这需要加快推广液冷散热、智能调度、虚拟电厂等先进技术,实现算力负荷与电力系统精准匹配、双向赋能。新疆哈巴河县智算中心将新能源开发与气象大数据结合,精准预测风光资源波动,大大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效率。河北怀来风光储荷一体化数据中心微电网项目,用AI预测电网负荷,动态调整算力任务,将延迟容忍型计算移至新能源富集区,既为电网“削峰填谷”,又降低能耗、促进绿电消纳,以技术创新突破推动能源转型驶入数字化快轨。

  电力与算力分属不同行业体系,形成协同创新的肥沃土壤,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导、标准的规范完善和市场的高效驱动。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法稳步推进绿证强制消费,逐步提高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并使用绿证核算。其中特别强调,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未来要在8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积极培育综合能源与算力服务的新兴市场。如四川支持算电融合万卡集群项目作为单一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并给予绿电奖励,浙江探索新能源与算力中心联营的绿电稳定供应新业态等,深化电力算力市场协同机制,打造电算系统平衡的“柔性调节器”。

  从基础设施筋骨相连、技术创新血脉相通到政策机制气韵相融,电力与算力协同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我们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的起跑速度与续航能力。以更高站位强化政策引导,以更大魄力打破行业壁垒,以更实举措推动技术攻坚,方能为数字中国建设夯实地基。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2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