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市场规模估算超7600亿元——我国节水产业蓬勃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市场规模估算超7600亿元——我国节水产业蓬勃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8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工业、城镇生活、非常规水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各地新建成多个节水产业园区,节水相关产业市场规模估算超7600亿元,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保障我国水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定额管理,制定国家用水定额105项、省级用水定额4000多项,对黄河流域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实施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各地支持头部企业引领节水产业链协同发展,培育出200余家骨干企业;推进水价水权改革,累计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10.3亿亩,用水权交易30919单、水量65.51亿立方米,至2024年全国共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1900多项,吸引社会资本超159亿元,年节水量超10亿立方米……“我们正围绕农业、工业、城镇三个领域,大力构建制度政策、产业标准、企业优培、市场机制、技术创新五大体系,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陈敏表示。

  我国农业用水占国民经济用水总量约60%,是最大的用水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近年来,水利部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节水灌溉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实现节水增产、节能增效、省工增收。

  “一方面,节水灌溉产品装备制造实现升级换代。高性能滴头和喷头、适合我国国情水情的大中型喷灌机等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量水设备、自动控制闸门、电磁阀等关键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等智慧水利技术的应用,推动逐步实现农田灌溉自动化、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计量精准化。如安徽淠史杭、山东滨州引黄等数字孪生先行先试灌区应用立体监测感知设施设备、智控阀门,强化优化调度,供水效率均提升10%以上。”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蒋牧宸告诉记者,另一方面,节水管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各地以灌区、灌溉试验站、用水合作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载体,开展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坚持两手发力,大力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采取合同节水管理等模式,提供专业化节水灌溉服务。

  节水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截至2024年底,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6.38亿亩,较10年前增加1亿亩左右。“十四五”末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十三五”末的0.565提高到0.580,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力保障了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工业是节水的重要领域,同时肩负着为农业、居民生活提供节水技术装备和产品的重任。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王鹏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控水量、优水质、提水效、增水源”要求,深入实施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过去十年以工业用水总量“零增长”支撑了年均5.7%的工业经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期下降50%以上。

  生活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16%左右,节水产业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城镇化率的提高,2012年至2024年,我国生活用水量由740亿立方米增加至927亿立方米。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城镇生活领域节水产业发展工作,通过“一增、一减、一提升”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

  蒋牧宸解释道,“一增”即污废水再生利用增加了水资源供给。截至2024年底,我国再生水利用量达到212亿立方米,相当于在常规水源的基础上新增1.3个三峡水库的兴利库容。再生水广泛用于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工业生产和城乡市政绿化,已成为许多城市稳定可靠的战略性第二水源。预计到2030年,我国再生水利用量将超过250亿立方米。“一降”即供水管网漏损控制降低了水资源消耗。2020年,我国生活用水量863亿立方米,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13.4%,约有116亿立方米自来水渗漏(不包括公共管网覆盖的工业和市政用水),相当于北京市3年的用水总量。近年来,随着DMA分区计量、卫星探漏、压力检测、漏损预警、漏损修复等供水管网漏损监测及修复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孪生智慧水务管理平台的建设,2024年我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9%以下,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一提升”即节水型器具普及提升了生活品质和用水效率。

  “十五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陈敏表示,水利部将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大力发展节水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节水产业体系。一是加大产业支持政策供给,推动设立节水产业基金,创新节水产业投融资机制,助力节水企业降本增效。二是实施产业标准引领行动,扩大水效标识产品范围,制定节水类绿色产品认证目录,健全产品评价系列标准。三是培育产业高地和龙头企业,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战略区域加快打造产业链完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水产业集群。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节水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培育节水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是健全合同节水管理体系,拓展合同节水管理应用场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专业技术力量参与节水工作。五是实施技术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建设国家节水技术创新中心,鼓励支持部级、省级节水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卡脖子”技术装备和关键共性技术集中攻关,建立国家节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10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