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斐晔
6月17日至20日,新西兰总理克里斯托弗·拉克森率代表团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拉克森自上任以来的首次中国之行。此次访华正值中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第二个10年之际,中新教育合作是此行的核心议题之一。在全球教育变革与数字转型的背景下,中新将携手推进更高质量、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教育协作,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教育合作典范。
“欢迎更多中国学生前往新西兰留学”
6月19日,拉克森总理一行来到上海复旦大学,与复旦大学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拉克森在复旦大学的讲话中表示,新中两国高校长期保持稳定且富有成效的合作,为双方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他强调,教育的核心是人,新中两国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在双方之间建立终身联系,影响深远。拉克森高度赞扬教育在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坚信当代学生是未来的创新者、商业领袖和变革者。
在新西兰克坎特伯雷大学,选手在“汉语桥”中文比赛上表演舞蹈。新华社发
“面对当前全球变局,新西兰愿与中方开展稳定且富有成效的合作,而教育是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支柱。”此次拉克森访华,促成了一系列具体合作协议的签订与合作项目的落地。拉克森宣布,新西兰将于今年10月在北京与中国共同主办第二届“新西兰-中国教育发展论坛”,此次论坛是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西兰将担任本届年会的主宾国。
6月20日,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签署协议,正式确立新西兰作为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主宾国的合作安排。拉克森与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局长阿曼达·曼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杨军共同启动了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主宾国系列活动。
此外,拉克森还见证了多项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分别与浙江传媒学院、郑州大学、烟台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新西兰国立理工学院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新西兰UP教育集团与北京十一学校、杭州第二中学、伊顿善育集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这些合作将有力推动两国教育机构间的长期交流与发展,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新西兰将为更多中国学子赴新学习创造便利条件。”拉克森在复旦大学的讲话中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感慨当时缺少练习伙伴。“新西兰年轻人积极学习中文,可以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从文化和思维方式角度促进两国沟通,为未来合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拉克森说。
“三兄弟教育合作项目”深化中新教育合作
中新两国在教育合作中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共赢的理念,“三兄弟教育合作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游客在奥克兰“茶和天下”·雅集游园活动上欣赏民乐表演。新华社发
“三兄弟教育合作项目”是在我国教育部与新西兰教育部共同推动下,于2005年开始设立的三方合作模式。“三兄弟教育合作项目”意指一所新西兰高校与两所中国高校的全方位合作。该项目采用独特的三方合作模式,即新西兰高校联合中国“双一流”大学和中国地方高校,共同推动两国教学科研发展,促进科研合作与人才交流。
2025年正值中新“三兄弟教育合作项目”20周年。20年来,项目合作领域从最初的生态环保、畜牧农业等传统领域,逐步拓展到生物医药、遗传育种、智慧农业、教育数字化治理等新兴领域,并在相关领域形成了多个示范性成果。
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清华大学、林肯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共同开发的“WildAtlas虚拟国家公园导览系统”,成为教育、科研与产业联动的典范;在医学及生物科学领域,奥克兰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和新疆大学合作的癌症免疫疗法项目,在抗体药物、生物大分子递送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在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梅西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及贵州大学合作开展的苗族语言保护项目,不仅推动了学术研究,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西部的濒危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访问期间,拉克森宣布了2025年“三兄弟教育合作项目”基金的获奖名单:奥克兰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成为教育领域合作伙伴;奥克兰大学与同济大学和南开大学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伙伴;奥克兰理工大学与长安大学和长江大学成为科学领域合作伙伴。
拉克森表示,“三兄弟教育合作项目”在过去20年间,已支持环境科学、能源和健康等关键领域的100多个合作项目。未来,该项目将进一步产生实际影响、深化合作,并建立更强大的国际网络。
互利共赢的全方位合作体系
中国与新西兰自197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持续健康发展。教育合作作为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浅层到深入的发展历程。经过50年的发展,中新教育合作已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机制完善的全方位合作体系。
20世纪70年代中期,新西兰大学接待了首批经由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出国的学生。近年来,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增加了面向新西兰大学提供的奖学金。在新西兰的8所大学中,有6所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协议,以便中国公民有机会申请奖学金,前往新西兰攻读博士、联合博士以及作为访问学者在新开展研究。
2002年成立的中新教育联合工作组磋商机制,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教育部建立的首个副部级磋商机制,旨在打造一个及时有效的对话平台,促进两国在教育、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23年8月16日,中新教育联合工作组磋商机制第十一次会议在新西兰惠灵顿成功举行,双方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语言教育、学生交流、海外学历认定等重点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
在合作平台方面,北京大学于2007年成立了新西兰中心,旨在促进两国在科研、教学领域的沟通与合作,中心得到新西兰外交贸易部与教育国际推广局的支持。该中心初期由北京大学与奥克兰大学合作建立,2014年扩展至新西兰全部8所公立大学。2016年,北京大学与新西兰大学委员会签署《关于北京大学新西兰中心继续运作的谅解备忘录》。2022年7月,新西兰大学委员会与北京大学再次续签备忘录,共同庆祝中心成立15周年。
在合作办学方面,两国合作已超过20年。截至2025年5月,双方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的合作项目和机构总计超60个,其中包括44个学位级别的联合项目和机构,以及18个副学位级别的联合项目和联合机构。这些合作广泛覆盖农业、理学、艺术、工程、商科、健康科学等多个重要领域。阿曼达·曼路表示,这类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学生可选择在中国完成大部分课程,仅需赴新西兰学习一年,甚至全程在本国学习,即可获得两国认可的学位。
跨国教育项目也为新西兰高校带来长远效益。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国际部主任艾米·卢瑟福表示,合作办学强化了高校的全球联系,并提升了新西兰教育的国际声誉。随着郑州大学联合学院等新项目的落地,更多中国学生得以在本土体验国际化课程。新西兰教育部预测,随着两国教育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未来5年内通过跨国项目入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为全球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2017年3月,新西兰与中国正式签署《关于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安排备忘录》,标志着其成为南太平洋地区首个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先行者。新西兰与中国的教育关系长期稳固,这不仅为中国留学生提供了一个稳定安全的教育环境,也有助于实现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共同发展。中国目前是新西兰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地,2023年新西兰中国留学生总数达23907人,占国际学生总数的35%,居所有生源国之首。
此次拉克森访华,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中新之间的教育战略互信,更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为中国学生赴新西兰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通道。
“年轻人代表了未来。”拉克森寄语两国青年学子时说,“你们的活力、热情以及开放的心态,将塑造新西兰与中国关系的未来,也会成就我们这个世界的未来。”面向未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新教育合作必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3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