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人工天河”水长流 红色基因代代传
——河南安阳林州市继承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实践探索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剑昆
“我为大家呈现的,是当年建设红旗渠时凌空除险的场面,我姥爷就是其中一员。”深秋时节,在河南安阳林州市太行山腰的红旗渠渠线上,一位腰系绳索的中年汉子自悬崖降落到地面后,与一群大学生展开对话。
这名汉子名叫任斌强,他的姥爷是红旗渠劳模、除险队队长任羊成。当年,任羊成与队员们腰系绳索,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峭壁上清理危石,为红旗渠安全施工扫除障碍。如今,任斌强以这种特殊方式向参观者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强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3年来,林州市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强化宣传引领、用红旗渠精神筑牢理想信念,强化保护利用、推动红旗渠精神赓续传承,强化教育培训、扩大红旗渠精神影响力,强化学习转化、用红旗渠精神引导青少年,多策并施让这座“人工天河”蕴含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近日,光明日报记者深入林州市,走城市串乡村,聆听感人故事,感受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激荡新活力、创造新精彩。

红旗渠青年洞鸟瞰图。资料图片
守好“传家宝”,挖掘整理珍贵史料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
艰难岁月里,林州几乎家家有人去修渠,红旗渠精神成为林州人的“传家宝”。今天,如何继续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这是一张必须答好的时代答卷。做好红旗渠故事与精神的保护挖掘研究整理,林州人在行动。
“当年,我在母亲的嘱托下,接替父亲上了修渠前线。”红旗渠青年洞前,77岁的张买江讲述着60多年前的经历。
张买江一家三代人都守护着红旗渠。1960年,父亲张运仁牺牲在红旗渠工地。1961年春节刚过,他接替父亲修渠,被工友们称为“红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后来,他的儿子张学义也成为红旗渠上的一名护渠人。
退休后,张买江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走遍大半个中国,把亲历的修渠故事讲给大家听,让那段战天斗地的历史在口述中鲜活起来。他介绍起红旗渠如数家珍——
红旗渠总长1525.6公里,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

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毕兴世摄/光明图片
“我余生的使命,就是继续讲好红旗渠的故事。”他语气坚定地说。
“每一个亲历者的记忆都是无价之宝,作为摄影人,我们要与时间赛跑,尽可能多地保存这些鲜活的历史。”土生土长的林州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俊生发挥自己的摄影特长,努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如今,李俊生已带起一个采访和慰问修渠人的爱心团队。他们用镜头记录了一位又一位修渠老人坚定的眼神、朴实的话语和感人的故事。
李俊生的团队为林州市正在高标准建设的“红旗渠史料博物馆”提供音像资料支撑。“许多珍贵史料会随着亲历者的去世而消失。”他告诉记者,“因此我有一种紧迫感。从十多年前开始,我们共采访了1000位红旗渠建设者,形成了700余份修渠人采访视频资料、100多万字的口述实录稿,制作推出56期《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系列节目,出版了《红旗渠档案史料汇编》等图书。”
红旗渠风景区讲解员郭丽娟15年如一日扎根讲解一线,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每次宣讲。“建博物馆目的就是把收集到的史料资源保护展示出来,共同守护好、传承好红旗渠精神。”她说。
创新传播方式,讲好红旗渠故事
“这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观看了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大受感动。风雪中寻水源、悬崖上测渠线、干群齐心举红旗、千军万马战太行,以巍巍太行山为天然幕布,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阔场景一幕幕震撼再现。这一实景演出于今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纪念日正式公演,演出已超一百场。

学生们在红旗渠纪念馆参观研学。资料图片
红旗渠集团董事长郭文强说:“我们与时俱进,通过艺术创新将红旗渠建设与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相融合,寓意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决心克服重重困难。”
为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林州以多样化方式讲述红旗渠故事,在宣传创新、文旅融合、打造品牌特色上下功夫,创新文旅产品与业态,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安阳市入选“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标杆城市”。
红旗渠上有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是由百余名青年骨干组建起的“乐游林州”先锋服务团。他们用年轻人的语言生动讲述着红旗渠的故事,让厚重的历史“活”起来。
一位带孩子专程来研学的游客赞叹:“没想到红色故事还能这样讲。孩子全程神情专注,说这些讲解员像是我们的‘学长学姐’,特别有感染力!”
林州围绕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开展红旗渠精神宣讲,吸纳优秀青年教师、先进劳模、基层干部成立红旗渠精神宣讲团,把红旗渠精神讲深、讲透、讲活,着力推动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在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青年教师李媛为学员讲授《问渠·天河档案》沉浸式党课。“这种教学方式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我们仿佛回到了1960年的修渠现场,感受当年建设者们悬于峭壁、开山凿石的艰辛。”一名青年干部学员感慨道。
10月12日,李媛把红旗渠故事带到了河海大学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现场。这位1997年出生的“渠四代”热情洋溢地讲道:“红色精神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的精神坐标!我早已和红旗渠分不开了。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让红旗渠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继续传承。”
2023年11月起,新时代的红旗渠精神巡展活动先后在河南、浙江等5省(市)的10所高校开展,参观师生达15万余人次。红旗渠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红杰介绍,目前,红旗渠精神宣讲团持续开展宣讲2200余场,被中宣部表彰为2023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红旗渠精神宣讲万里行”活动还入选河南省委宣传部2024年度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十大优秀案例。
如今,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已蔚然成风。在林州市西街学校,七年级学生上了一堂“红旗渠在我心中”主题班会。学生时晗说:“我由衷佩服那些用锤子和钎子开山修渠的建设者们。他们太勇敢了,我要学习这种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
当前,红旗渠精神教育已全面融入林州市中小学教育体系。2024年以来,该市开展红旗渠精神校本课程评选活动,112类校本课程获奖。这些课程通过讲故事、演话剧、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让红旗渠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汲取精神财富,续写时代篇章
远去了鏖战太行的身影,远去了开山的锤钎回响,但宝贵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太行山三部曲”是林州人的骄傲。
将时间轴拉长,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红旗渠大型水利工程。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当年参加过修建红旗渠的能工巧匠走出林州,名扬建筑市场。新时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林州人又写下富太行的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这为我们保护挖掘、传承弘扬、研究阐释红色故事红色精神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必须加大红旗渠精神的传播、研究力度,让更多人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奋进力量。”李媛说。
离红旗渠不远的黄华镇庙荒村,渠水穿村而过。20多年前,郁林英放弃城市生活,回到村里工作。2012年,她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使庙荒村实现从贫困山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蝶变,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村子受渠水滋养,我也得到精神激励。我常和村里年轻人说,啥时候也不能忘记老一辈修渠人给咱留下的财富。”
红旗渠,这条“人工天河”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不断转化为党员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岗位、敢于拼搏、不服输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厂房内,超薄电子玻纤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起步,与世界同步。”这醒目的标语宣扬着光远的企业精神。该公司是由第二代修渠人和第三代修渠人合力创办的企业,依靠科技创新,用10年时间使电子纱、电子布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谈及未来发展,董事长李志伟说:“我们需要继续发扬当年老一辈修渠人的拼搏精神,勇立时代潮头,续写时代篇章。”
一种精神,一座丰碑,一种力量。30多年来,以“红旗渠”命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县级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三镇交界”的农村区域到“三业竞发”的经济引领区,发展一路高歌猛进。2024年,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3亿元,增速24.5%,在全国所有国家级经开区中综合排名位居前50位。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1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