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沈阳工业大学: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沈阳工业大学: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1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李建斌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涛

  “请针对我公司飞轮储能系统的散热难题,设计一套优化方案……”日前,在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场特殊的“面试”正在进行。

  这是沈阳工业大学2026级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招生考核现场。与传统招生不同,这里没有标准化试卷,取而代之的是企业车间的实景考场、技术攻关的方案陈述。再由企业技术总监与高校导师组成的评审团,围绕企业真实课题对考生进行实战考评。

  今年6月,沈阳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卓工学院”)获批辽宁省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后,进一步升级学生选拔模式,与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项目制招生合作,形成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招生范式。

  一台正常运行的大型变压器,为何会在负荷未增加的情况下突然发热、振动加剧?在“工程电磁场理论与研究”课堂上,该校教授张艳丽选取“变压器直流偏磁导致异常发热”这一典型工程案例作为切入点,点燃了课堂氛围。学生们分组搭建仿真模型,现场答辩,重现故障场景。这种“案例引导+实践答辩”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卓工学院专业课堂的特色实践。

  “传统课堂教公式,这里教‘破题’。”2025级的工程博士曹丽明说,自己牵头参与的“高能效高功率密度电动直驱牵引传动系统技术”案例项目,已落地转化为永磁直驱货运电力机车的核心技术支撑,助力轨道交通装备升级。同样,2025级工程博士满瑞参与的“高精度卧式加工中心在机床关键箱体坐标镗级精加工的示范应用”案例项目,已成功嵌入相关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流程。

  记者了解到,卓工学院构建的“模块化、工程化、案例化、数智化”课程体系,正通过这类“课堂课题对接产业需求”的实践,让工程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从“知识灌输”向“能力锻造”深度转型。

  2025年,卓工学院申报的6项教育部工程案例全部获批立项,课程融入的千余个案例点,通过22门微课程模块实现精准教学。

  走进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台台高品质稀土永磁电机在这里完成升级迭代,成为我国重大工程高端装备的核心动力装置;隔壁的智慧能源实验室里,学生们在企业专家指导下调试高速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这些由校企共建的实践平台,是卓工学院11个工程师技术中心的缩影。

  该校技术中心主任林莘介绍,平台采用“校内自建+校企共建+企业自建”多元模式,航天科工等央企不仅提供场地设备,更派驻工程师担任实践导师。这种“实景平台+企业导师”模式,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明显,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进入合作企业核心技术岗位学习。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1日 08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