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美丽中国的“读者”记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美丽中国的“读者”记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03 05: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马世年(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美丽中国有着多元样相:自然的与人文的、传统的与现代的、历史的与文学的、理性的与感性的、当下的与记忆的、视觉的与听觉的、社会的与心灵的……同样,对她的书写也有着多样的方式。“读者丛书·美丽中国读本”就是一种“读者”视角下的特别呈现:这里所说的“读者”,既是指普通的读者群体,更是指那份传奇的杂志——《读者》。

  

  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1年,胡亚权与郑元绪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创办《读者文摘》,谁也没想到,这份不起眼的小刊物竟开启传奇之路。短短三年,发行量从3万册跃至100万册;2006年,月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跻身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刊,比肩美国《读者文摘》等国际知名期刊,缔造了期刊界神话。

  “读者丛书·美丽中国读本”(三本)

  读者丛书编辑组 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一本普通杂志勇攀行业巅峰,成为大众阅读的象征,也成为当代期刊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不只是一本期刊、一个品牌,更是一种传承、一种情结。基于此,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读者丛书·美丽中国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其价值和意义就显得更为丰富。“读本”作为《读者》品牌的创新延伸,它既是经典杂志的全新载体,又精准回应了大众对《读者》的情感期待,策划眼光很是独到。

  从编选本身来说,“读本” 绝非简单的内容筛选,而是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凝练升华,深具传统学术“选本”的厚重价值。好的选本,不仅让人领略、理解所选文章的价值,更体现编选者的眼光与标准,从这个角度说,该丛书就是这样一种好选本。

  

  “读本”的内容编排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心灵之美”三种,其实就是“美丽中国”的三种面貌、三幅剪影。丛书精选《读者》历年的美文汇集成册,类别不多,篇幅也不大,很适合普通人的日常阅读——这一点与《读者》杂志是一脉相承的。三本书分别选用一句唐诗为题,其中“青山隐隐水迢迢”出自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此处借用字面意思以指“自然之美”;“何人不起故园情”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里以乡关之思代指“人文之美”;“云自无心水自闲”出自白居易的《白云泉》,编者以其禅意来喻“心灵之美”。三本书名读来朗朗上口,诗意盎然,可见编者的特别用心。

  《青山隐隐水迢迢》精选50余篇佳作,全方位铺展美丽中国的自然长卷。“这些文章或展示祖国壮美的山脉河流、森林平原、冰川雪峰,或展示丰富且神奇有趣的动植物,或展示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鸟鸣蛙声等自然现象,可让人们领略美丽中国的自然风光之美,感受各类生命生生不息的活力之美,体悟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不仅如此,书中有一些文章特别令人深思,譬如:汪曾祺笔下的《泰山很大》,既是泰山千年文脉的缩影,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的映照。张炜的《小獾胡的回报》,借孩童视角展现人与动物的纯真羁绊。这些文字交织成诗,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在此共鸣。

  《何人不起故园情》精选40篇佳作,堪称一部缩微版中国文化史。书中文章从多个角度诠释各种文化现象,展示中华文明根脉和中华文化源流,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等精神内核。从许倬云勾勒中国文化变迁,到詹谷丰书写王国维、陈寅恪等学人的风骨气节,一路贯穿下来,不仅有文学,还有历史,有精神,有气节,因此,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一部简略的文化史。

  《云自无心水自闲》选文40余篇。本书主要集中在人间亲情方面,可用“心灵之美”来概括。“这些文章题材丰富,以小见大,反映真挚细腻的情感,不仅体现孝老敬亲的人伦之美,也体现和睦团结的友善之美,还体现了大公无私的奉献之美,更体现自我对话的和解之美。”书中亲情篇章尤为动人:梁晓声在《兄长》中书写对患病哥哥的特殊牵挂;李修文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刻画老少病者间的相互慰藉;申赋渔的《住校》,讲述跨越年龄的真挚情谊。丰子恺《儿女》、朱光潜《自然节奏》等文,则将亲情升华为对生命与心灵的哲学思考,让读者在平凡故事中,感受到情感最本真的力量。

  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心灵之美,这是“读本”呈现给我们的三种世界,也是《读者》关于美丽中国的三种记忆。

  三

  从编选者的角度看,“读本”也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色彩来。

  一是本土视角。“读本”所要呈现的,是“美丽中国”的文学表达,故而更多立足于中国本土实际与传统文化语境,聆听烽火边塞、历史断章,注视江河山川、鸟兽草木,目睹生老病死、人生悲欢……归根结底,就是讲述中国人心中有、眼中有、口中亦有的故事,讲述普通人的喜怒哀愁。这也是编选者的主题定位。

  二是大众阅读。这是该丛书的读者定位。所谓大众阅读,一方面指受众群体的数量,另一方面,更多关系到受众的文化素养。总体来看,“读本”在这方面是成功的,亲民而不媚俗、文雅而不离群,选文力求文笔雅致、少长咸宜,装帧素雅美观。

  三是美文传统。这是该丛书的风格定位,和《读者》是一致的。《读者》的“美文”曾经流行多年,近些年来则多被批评,认为是食之无用的“心灵鸡汤”。其实,症结不在美文本身,而在于那些矫揉造作的“假美文”。在我看来,真正的美文,应兼具哲理、真情、人文关怀与优美文笔,这样的作品永不过时。“读本”中的很多文章,即便是置于明清小品文的上乘作品中,也毫不逊色。

  文化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形态,它为许多人所共享,向他们传递着一种集体的也即文化的认同,相较于个体记忆,文化记忆通过文字、仪式等文化形式得以延续。这就是文化记忆理论。以此来观照“读本”所勾勒出的“美丽中国”图景,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记忆。万古江河一卷书,美丽中国的理论意蕴、价值意蕴、历史意蕴和实践意蕴等,正是通过《读者》的特定文字与“读者”群体的集体记忆,从而得到普遍的、长久的认同。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3日 11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