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视听观察】
作者:郝帅斌(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当代电视》编辑)
在微短剧快速崛起的背景下,传统长剧集正通过艺术创新与品质提升,力求在碎片化时代重新赢得观众的关注。由陆川执导的网剧《借命而生》用慢节奏、长镜头的风格化影像,以细节复刻年代质感,以人物故事启发生命哲思,为国产长剧集创作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样本。
《借命而生》讲述了心怀正义的狱警杜湘东在押送徐文国、姚斌彬两名嫌犯途中意外遭遇车祸,导致徐文国脱逃,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历经20多年不懈追捕、寻找真相,最终抓获幕后真凶的故事。13集体量介于长剧与短剧之间,既保留长时段叙事的深度和沉浸感,又营造了电影化的精致表达空间。该剧延续陆川惯用的长镜头手法,将更多信息通过画面而不是对白传达出来。如丛林追捕的长镜头,通过手持设备跟拍的晃动,营造强烈的视听压迫感。剧中还有很多长镜头充满象征和隐喻意味,展现出的地域风情,可圈可点。如杜湘东骑车的长镜头从青年的轻松疾驰逐渐过渡到中年的艰苦跋涉。这一镜到底的时空跨越,既呈现了人物命运变迁,又暗喻了时代洪流中个体的生命轨迹。
慢节奏和特写镜头的使用也成为剧集一大特色,不仅让整部剧张弛有度,也给观众留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杜湘东与涉案人员徐文国初次对峙,镜头在人物脸部和看守所铁栏间缓慢横移,面部表情的细腻捕捉与被铁栏杆切割的光影交织,蕴含人物极为复杂的心理和情绪信息。杜湘东与相亲对象刘芬芳初见时的互相凝视,以及后来路灯下的对视,也别有意味。叙事时间在这一刻是凝滞的,凸显了这段感情的珍贵与浪漫。
除了镜头、节奏,导演对蒙太奇的使用也很讲究。审问涉案人员徐文国和姚斌彬的一段戏里,水盆里的水滴涟漪与人物面部特写在镜头中的交叉组合,不仅制造了紧张氛围,也揭示了人物复杂而迅捷变化的心理活动。弹幕和评论都对这些富有艺术巧思的内容表示肯定,这表明观众理解并享受镜头语言的艺术表达。
对细节进行还原,是现实题材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制作团队以原著为蓝本,将故事时空精准锚定于20世纪90年代的巴南。深山监狱的封闭森严,与远处走向开放的城市脉动,构成极具张力的空间象征。剧作在展现环境细节时下了功夫:浓雾锁山道、危坝耸立,斑驳的狱墙与醒目标语,渲染出冷峻压抑的氛围;鳞次栉比的厂房、幽微闪烁的机械、密集的老式塔楼,铺陈出国企工厂的时代特征;而灯火阑珊的巴南饭店,则悄然指向时代的变化与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这种立体多维的空间叙事,不仅满足了观众对地域风情与时代氛围的审美期待,更深嵌于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之中,成为推动叙事的重要力量。在年代质感的复刻与呈现上,创作者精心选用二八杠自行车、搪瓷缸、蜂窝煤炉等富有时代信息的物件,精准复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痕迹,构建起具有沉浸感的历史现场。作品对细节的不懈追求,超越了单纯的器物还原层面,捕捉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气息与集体记忆,勾勒出一幅饱含时代印记与地域文化的微观历史画卷,从而实现了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艺术观照。
随着追捕深入,真相逐渐揭晓:原来真正的犯罪分子不是徐文国、姚斌彬,而是厂保卫科长刘广才,以及企图操纵六机厂改制的唐家父子。杜湘东终于获得渴望已久的正义,但在追捕过程中付出了失去挚爱的沉重代价。《借命而生》以冷静克制的笔触,引发观众对公平正义、人生价值等深刻命题的思考,展现了现实题材特有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作为一种艺术探索,《借命而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悬疑元素偏弱,剧情节奏缓慢。但瑕不掩瑜,在供给端的内容日益丰富且多样化的今天,该剧以长剧集的沉浸式美学、年代质感的精心还原,证明长剧集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也激励更多创作者在这一赛道上寻求突破。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9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