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傅菲(江西省作协副主席)
一
幕阜山脉,自北东向南西延伸。褶皱断块山隆起,千峰斗转,如纵马回旋,横亘在湘赣鄂边境。向东是延绵群山,万壑交错,山体向南渐没,丘陵隐现,田畴如巨盆倒扣。这是古称汉昌(春秋时属罗子国,东汉末置汉昌县)的平江县,广阔、平坦、稠绿,汨罗江百曲回绕,河汊如织,大野星垂。县城往东,丘陵如吹落的毡帽。丘陵的赭色岩石或如炮台,或如圆磨,或如鸟冠,低浅的沟壑长着黄山松、木荷、香樟、槭树、泡桐、荆条、青冈栎,树木的藤条盘踞在树与树之间。野山樱满树白,木姜子满树黄。
大地在回暖,油菜花一浪一浪涌来。城郊的安定镇小田村,被油菜田包围了,花浪扑打。小田小学的学生在演奏器乐,表演民歌《迎春花》:
正月里来
迎春花儿开
迎春花开人人爱
迎春花呀处处开
幸呀幸福来
幸福来呀幸福来
大地放光彩
…………
独唱的小姑娘穿翠绿连衣裙,摇晃着一双小辫子,豌豆苗一样迎春而长。李师傅腰上挂着一串钥匙,圆脸圆腰,眯着眼笑。他是小田村人,早上7点开校门,傍晚5点锁校门。他守门房。通常他在校园巡逻,脖上挂一个哨子,腰上挂一串钥匙,皮带绷得紧紧的。校门右侧一间矮瓦房,是杜文贞公祠修缮工作组办公室。小学与杜甫墓祠一墙之隔。李师傅说:“我是在杜甫墓祠读小学的,我成家立业了,小学移了出来,建了新学校。”
插图:郭红松
杜甫墓祠始建于唐代,清光绪九年(1883年)大修,分杜文贞公祠、官厅、僧舍三大院落,杜文贞公祠由门厅、飨堂、墓园纵向排列而成。
文贞是元顺帝追赐杜甫的谥号。《元史》卷三十八载:(至元三年)夏四月,丁酉,谥唐杜甫文贞。后人称杜甫为“杜文贞公”。在古代,以官职作代称更为常见,杜甫逃难到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弃官后去了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有很多别名,如杜二、老杜、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等等,被世人尊为诗圣。何谓圣?圣代表崇高的境界与品格。
《杜甫诗全集》收录杜甫诗歌1400余首,以《望岳》作开篇,延顺了宋代郭知达集注《九家集注杜诗》、宋代蔡梦弼笺注《杜工部草堂诗笺》、清初钱谦益校注《钱注杜诗》开篇体例。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23岁的杜甫从洛阳落第而归,次年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大地,眺望泰山,卓然而立,信笔而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望岳》是杜甫现存可考的第一首诗。河山何其美,诗心何其壮。于诗人而言,诗的开篇就是生命的开篇。
杜甫诗千首,名诗盖华章。《登高》《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春望》《绝句》《月夜忆舍弟》《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桃树》《秋兴八首》《山行》《江畔独步寻花》《赠卫八处士》《蜀相》《赠花卿》……杜甫的诗,沉郁、高阔、浑厚。
二
我数度去岳阳,都会想起晚年的杜甫。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离开成都,五月携家人沿岷江南下,过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于次年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购置果园客居。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拖家带口顺长江而下至江陵(今湖北荆州)。翌年春,入衡州(今湖南衡阳)转潭州(今湖南长沙)。大历五年(770年)四月,逢潭州兵乱,杜甫又逃回衡州。衡州又遭兵灾,杜甫携家入湘江,去往郴州。五月,江水暴涨,无法行船,杜甫饿了好几天,返回潭州。入秋,为躲避战乱,杜甫全家北上,欲往襄阳投靠亲友。饥寒交迫、病痛交加的杜甫,在潭州去往岳阳的湘江孤舟上生命垂危。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于范阳起兵作乱,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在战乱与粮荒中四处颠沛流离,过着贫寒的生活。他在长诗《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哀叹:“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他还说:“自古江湖客,冥心若死灰。”在乱离中,杜甫访旧友、叙深情,两眼茫茫。李白、孟浩然、卫八、李龟年、高适、严武、毕曜、郑虔、苏源明等,都是杜甫挚友。他们中有将军、刺史、监察御史,有道士、画师、乐师。离乡旅途遇故知,别有沧桑在心头。杜甫写过很多寄友诗、赠友诗、思友诗、悼友诗,其中《江南逢李龟年》《赠卫八处士》是我最喜欢的两首。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江南逢李龟年》大致作于770年。杜甫在潭州与同样沦落在湖湘的乐师李龟年重逢,又惊又喜,两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却无浊酒一杯。盛唐已衰,年华已老,但数十年的情谊仍在。
一片茫茫之湖,一条寒江,一叶孤舟,一个病中老人。湖是洞庭湖,江是湘江。杜甫翻着书,翻出了高适给自己的赠诗《人日寄杜二拾遗》,思念亡故好友,不禁老泪横流:“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以血泪为墨作《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的杜甫,在诗序中如是说:
开文书帙中,检所遗忘,因得故高常侍适往居在成都时,高任蜀州刺史,人日相忆,见寄诗。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自枉诗已十余年,莫记存殁,又六七年矣。老病怀旧,生意可知。今海内忘形故人,独汉中王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爱而不见,情见乎辞。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却追酬高公比作,因寄王及敬弟。
是年冬,杜甫作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是自挽诗,也是自传诗,写尽一生之飘零、大唐乱世之离殇。不久,杜甫在孤舟上重病复发。
杜甫溯汨罗江往昌江,资费用尽,便去汉昌县(今湖南平江)投友求医,不久病逝于寓所,享年59岁。其妻杨氏身无分文,将杜甫葬于中县坪郊外10里的小田村天井湖畔,与汨罗江相伴幕阜山。留下其子宗武、其孙嗣业守墓,杜氏自此繁衍生息。湖南平江杜氏一脉,已有60余代,在平江现有2000余人。
三
杜甫墓祠以青砖、青石、黛瓦、红砂岩筑成,古朴雅致,在山冈之下,并不显眼。细雨似毫毛,无声无息地轻浥下来。祠内因此略显阴暗、潮湿,冒出一种草纸发潮的气味。大门匾额上刻着“诗圣遗阡”4字,字体拙朴风流,有一股大江之气,不知题写的书家是谁。祠院中有一棵古老的罗汉松,似虬髯似银蛇。
杜甫墓就在公祠的外院,麻石结顶,一室两耳,青石墓碑,刻写碑文“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阴雨之下,字迹略显模糊。两耳之墙有衰颓之感,蕨衣倔强地爬了上来。墓院在山冈小坳,树林幽碧。黄山松、枫香树、香樟、蜀柏等乔木,给墓祠平添清幽之境。
工人在搭钢构脚手架。绿色尼龙网罩蒙住了四周墙体。墓祠因正在修缮施工,暂无外人进来拜谒。站在墓前,我想起杜甫在大历二年(767年),自公安(今属湖北)前往岳阳(今属湖南),撑着病体登上了岳阳楼,见洞庭湖浩浩渺渺,天地在湖水中日夜漂浮,亲友音信全无,提笔写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古称巴陵,又称岳州,位于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境内有两大河流,一曰汨罗江,另一曰新墙河。岳阳是古代南方水上交通中心之一,历代诗人在此南来北往。岳阳楼也是诗人心中的胜景。杜甫应该是登上岳阳楼的诗人中最悲苦、多难的一位。一首《登岳阳楼》,低沉郁结,诗意雄浑,气度超拔。
墓祠寂寥、沉静,给人超然物外之感。细雨淋湿了脸庞,我想起杜甫一生冷清。43岁时,小儿子被饿死。晚年的杜甫一直颠沛流离,坐一叶孤舟穿行于巴蜀、湖湘。但他的诗心始终炽热,从未忘却家国。我忍不住泪水盈眶。
平江县的下游是汨罗市,屈原就葬在汨罗。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62岁的屈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2023年5月,我曾前往汨罗屈子祠拜谒屈原。
屈原是浪漫主义诗歌奠基者,“楚辞”的创立者。杜甫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被尊为“诗史”。他们都是伟大的爱国者。在湖湘大地,他们抱江而眠。江是汨罗江,是诗歌原乡之源。
一墙之外的小学,传来琅琅书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杜甫的《春夜喜雨》。细雨迷蒙,我眼际出现了一叶孤舟,在春雨或冬雪之下,沿滔滔江水而流,有时顺流有时逆流。茫茫天际,孤舟化为大鸟,伴星月而飞。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1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