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1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任贤良

  老家托人转来《西大吾村志》,洋洋洒洒共23章,数万言之巨。建制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分布、姓氏来源、经济物产、文化教育、人文民俗、人物故事等,凡能涉及的门类,几无遗漏,可以说是一本难得的解剖乡村的百科大全。

  盛世修史。村志的编纂,可谓福荫子孙、功德无量之举。这还得从《平山村庄考》说起。2000多名志愿者对河北平山全县700多个村庄进行考证、记录,从而有了数百万字的《平山村庄考》,这不仅为平山父老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更为了解中国乡村打开了又一个窗口。故乡西大吾村隶属于平山县,村志的撰写正是得益于这一善举。

  西大吾村历史悠久,村子因村西山丘上建于北齐武平年间的新城寺(毁于抗日战争期间)而闻名。明永乐年间,任姓先民在寺旁建村,取名“大吾”,后冠以方位词,故取名“西大吾”。村庄南依横山,北傍滹沱河。因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沿滹沱河南岸,围绕西大吾村,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铺开了十多个村庄,形成全县著名的米粮川——大吾川。

  我本人并非出生在西大吾村,而是在五六岁时随父母从外地迁居回故乡。儿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家乡每年农历四月初六至十一举办的盛大庙会。庙会源自村里的娘娘庙。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感恩于娘娘的护佑,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将娘娘接回。从初八至十一,村里家家户户包粽子招待娘娘和前来赶庙的亲朋好友。在这期间,唱大戏、耍社火、扭秧歌、踩高跷,还有各种杂耍,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轮番上演。村里村外,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又因时逢夏收,到了“换季”,庙会也成了吸引方圆上百里商家的农用物资交流会。各种店铺摊位,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因学校就办在娘娘庙里,这几天学生也一律放假赶庙,孩子们可撒欢儿疯玩几天。

  老家还是一个文脉悠长、红色基因深厚的村落。早在1937年,村里就开启了现代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千多人的村落考出了上百名大学生。我自己就曾任民办教师近三年,并于1979年考入南开大学。村里1938年就成立了共产党的支部,抗战期间有上百人参军参战,20多名烈士为国捐躯。我的老父亲是家中的独子,1937年,年仅15岁的他报名参加八路军115师,跟随部队转战南北,直到1947年负伤退役。

  父母在,还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父母去世前,每年我至少要回一次老家。父母去世后,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然而我依然牵挂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总不时想起父母劳碌的身影、儿时一起嬉耍的玩伴。父母的勤勉在全村出了名,尤其是父亲,虽然在战争年代负过伤,人民公社时期为集体出工时又被马车轧过,但他从不抱怨,总是那么乐观豁达。他佝偻着矮小的身子,劳作一生,直到80岁还总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去地里干活。他93岁去世,几乎没让人伺候过一天。父母的勤劳善良、包容豁达影响了我一生。

  大学毕业后,我以“拼命三郎”的干劲儿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想,这除了党和国家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还源于父母的养育和乡亲们寄予的厚望。人无论走得多远,也不能忘了自己来自哪里,树高千尺也离不开深植厚土的根系。

  抚今追昔,魂系故里。览村志,赋诗一首,以志纪念:

  青堂瓦舍大吾村,

  大吾大我大写人。

  耕读传家枝叶繁,

  任姓一脉有传承。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1日 15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