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东北抗联精神的永恒丰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东北抗联精神的永恒丰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5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光明日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张楠

  伴随着杨靖宇将军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记者一行从吉林省磐石市一路向西,沿磐伊公路向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行进。公路边,“东北抗联创建地 新兴产业集聚区”的标语牌高高竖起。

  越接近目的地,越见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就藏在这深山密林之间,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为抗联队伍提供了生存和战斗条件。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的创建地,是东北抗日联军诞生的摇篮。”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队执行领队李宁宁介绍。

  1932年秋,杨靖宇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该根据地以红石砬子山为中心,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依托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杨靖宇带领游击队先后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并在此创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之后发展壮大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路军。

  自2021年起,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红石砬子山区展开系统性考古工作。目前,已在红石砬子山脉南北两侧十五道沟谷内,发现东北抗联相关遗迹3300余处,形成了以八家沟、二趟沟等为核心的庞大东北抗联遗址群。“可以确认红石砬子遗址群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群。”李宁宁说。

  在考古出土的900余件文物中,既有枪支残件、子弹壳等战斗遗物,也有铁锅、瓷碗、农具等生活用具,还包括医用镊子、毛笔等物品。抗联将士在深山密林中开展农业生产、医疗救治和文化宣传的场景一一浮现。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建有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办公地、红军指挥所、密营、报社、枪械所、医院等机构设施,还有农民委员会、共青团、反日会、反日妇女会、儿童团等群团组织,发挥着组织保障、后勤补给、情报传送和文化宣传等功能。”李宁宁的讲述吸引了正在参观的群众。

  夏日里,走进根据地遗址,四周树木参天,两旁荆棘丛生,脚下泥土湿滑。在这里,考古人员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还原了抗联战士的生活与战斗场景:依山而建的半地下地窨子营房,门高不足1.5米,内部阴暗潮湿,却曾挤下四五名战士;密营周边分布的岗哨、战斗工事等,展现了抗联将士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军事策略。

  前来参观的群众感叹着当年环境的艰苦和抗联英雄的伟大。“我们的战士真是克服了万难,用最炽热的信仰和敌人殊死搏斗,用滚烫的热血保卫着祖国和人民。”跟随学校前来参观的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学生梁馨感慨。

  近年来,磐石将考古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文旅和教育资源。就在遗址不远处的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里,抗联战士不畏强敌、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通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和专业讲解,吸引不少学生来此研学。

  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馆长李秋虹说:“我们纪念馆还和吉林省博物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主题展览,和其他红色场馆展开交流合作;并且成立了宣讲团,走近群众,让东北抗联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伟大精神引领和鼓舞着磐石人奋发向前,全面推动改革与创新。近年来,磐石荣获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获评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称号,连续13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

  “红石砬,青石砬,咱们的抗联走天下。不怕山高路途远,不怕风吹和雨打。”如今,这句歌谣还在红色磐石代代相传。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5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