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活力中国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刘岩 李玉兰 胡晓军 光明网记者 牟舒琳
赤星村、钓源村、潭头村、高排村……赣鄱大地上,一座座乡村以自身的蝶变书写着新时代的振兴篇章。近日,记者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江西,探寻这片红色土地上山间小村的变化。
“变化很大!现在我们出门基本跟城里人一样,脚沾不到泥巴。”江西省高安市上湖乡赤星村村委会主任王敏超说,“我们的辣椒大棚都是成片的,每个棚都可以让农耕机械进入,乡亲们再也不用弓腰种辣椒了。”
2020年,高安市立足打造特色农业强市的发展目标,在上湖乡建成占地2000亩的富硒辣椒产业园。统一建设的标准化钢架大棚,彻底改变了椒农“弓腰作业”的历史。目前,上湖乡富硒辣椒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得益于标准化管理,平均每亩单产较传统模式提高37.5%,市场销售单价高出普通种植户30%左右,辐射带动周边9687户农户参与种植。
高安辣椒产业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那么有着千年历史的钓源古村的村民又靠什么来过上好日子呢?
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的钓源古村曾走出过9位进士、32位举人,但在几年前,这座古村却面临着日益“空心化”的困境,千年古村逐渐失去了记忆与活力。
转折发生在2021年,吉州区政府与有古村修缮保护开发利用经验的第三方开展合作,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保护与开发之路,通过农文旅融合,打造了民宿、研学、农耕体验、非遗工坊等50余个多元业态。短短几年时间,昔日“空壳村”蝶变为“网红村”,钓源古村焕新重生。
“现在好啦,村庄更美了,村民更富了,生活更好了,我们切切实实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钓源村村民彭月红言语中流露着喜悦。
于都县潭头村,曾是个“梓山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的贫困村,现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就像小花园一样。”潭头村村民孙观发感慨,“潭头村富了,我们的钱袋子也鼓了,村里的富硒产品也打响了。”
潭头村依托富硒土壤优势,大力推进产业振兴,依托“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成立村集体旅游公司,打造富硒全产业链——开发富硒大米、富硒果蔬、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业;依托红色遗址,打造精品红色研学路线;组建旅游合作社,开设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系列乡村旅游项目。潭头村构建起“硒产业+红文旅+绿生态”的发展矩阵。
“这几年,村里年年都举办分红宴,让群众享受发展成果。”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介绍。
寻乌县高排村以陈、谢两姓为主,是典型的客家村,保留着浓郁的客家传统。坐落在高排村大屋下小组的陈氏云魁公祠大夫第,是赣南现存最完整的“九井十八厅”古建筑,堪称凝固的艺术瑰宝。
如今,这座古老建筑重焕新生,被精心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里人在这里开展客家文化保护、非遗传承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社会实践、研学中薪火相传。
不仅如此,大夫第还成为乡村治理的创新高地。高排村传承“寻乌经验”,践行“客家矛盾客家调”理念,将大夫第打造成乡村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
“新时代,我们弘扬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进行了社会治理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社会治理的‘寻乌经验’。”寻乌县副县长吴九生介绍,面对矛盾纠纷,祠堂长者、乡贤能人化身调解达人,活用法治思维“讲法调”、融合宗亲文化“祠堂调”、传承敬老美德“长者调”、汲取先辈智慧“家训调”、秉持理性平和“食茶调”,成功化解了150余起矛盾纠纷。
寻乌县通过关心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实行单位联村、干部联户、法治联基,组建“123”法律服务团队,引导矛盾纠纷化解“能进‘祠堂’不上‘公堂’,能在村组不到县乡”,推动民情在调查中掌握、风险在调查中防范、矛盾在调查中化解,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诉求,实现矛盾纠纷不出村、不上交,化解在基层。小事不出村,大事众人议,古老建筑见证着新时代乡村善治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农业质效双增、农村和美宜居、农民稳定增收的良好态势。”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文信表示。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