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黑土粮仓》: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思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黑土粮仓》: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思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7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占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

  《黑土粮仓——人、粮、地关系新探》 赵光元 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黑土粮仓——人、粮、地关系新探》(以下简称《黑土粮仓》)一书,从人、粮食和土地三个要素出发,为全方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成果。

  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研究人、粮、地关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农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研究好中国各地的人、粮、地关系,梳理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是认识和理解乡村何以振兴、农业农村何以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和基础工作。

  如何实现人、粮、地关系研究的新突破?笔者以为,需要遵循这六个方面的原则: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人、粮、地关系的实践者,处理好三者关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的人、粮、地关系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历史传承,要以实践为主、借鉴为辅,走出自己的研究路径;坚持守正创新——人、粮、地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变化的,要守住其基本规律,推动相关政策工具、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坚持问题导向——人、粮、地关系演化受各种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制约,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长期性问题和突发性问题都需予以考察和逐步破解;坚持系统观念——人、粮、地关系至少包括人—粮、人—地、粮—地、人—人、粮—粮、地—地六个子关系,呈现出复杂的特征,要有全局思维,才能把握核心规律;坚持胸怀天下——人、粮、地关系要重点解决粮食主产区的问题,也要兼顾解决特产主产区的问题,要重点研究国内的人、粮、地演进规律变化,也要关注全球人、粮、地演进规律变化。只有全面遵循这六个方面的原则,才能让人、粮、地关系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粮、地关系研究,要面向未来,抓住五个关键词:高质量——要统筹人口高质量发展、粮食高质量发展和土地高质量发展;共同体——要统筹人、粮、地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城乡命运共同体等,促进人、粮、地关系和谐发展;大市场——要统筹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产品市场与生产资料市场,构建符合基本规律又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粮、地关系;新治理——要统筹社会治理新趋势、产业治理新方向、生态治理新约束、数字治理新机遇,构建人、粮、地关系新路径;新群体——要统筹人、粮、地关系中老群体与新群体之间的关系,发挥技术新群体、产业新群体的前沿性、导向性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粮、地关系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其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必然会产生新的发展规律、新的实践路径,以及新的特色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亟须对这样的基础问题进行再探索。从这一点来看,《黑土粮仓》一书不失为一部融入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新理论、新思想,有益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理论著作。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7日 11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