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胡沛然
山坳掩护的兵工厂里,新造的土枪擦得锃亮;紧邻溪流的被服厂中,御寒衣帽叠得整齐;地窨子搭起的后方医院内,养好伤的战士打起背包准备重返前线……
越过80多年光阴,瞻仰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的七星砬子抗联密营遗址,只见山间林木丛生,这处曾为东北抗日联军多支部队提供补给与掩蔽的后方根据地,被满眼绿色所覆盖。
“那条‘沟趟子’里,就是抗联兵工厂遗址。”顺着集贤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朴永鹤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座石碑默默矗立在层林间。拨开树枝,穿过草丛,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泞,500多米的山坡足足走了40多分钟。
到了近前,碑上“兵工厂遗址”几个漆字红得扎眼,旁边还能依稀辨认出覆盖在草窠下的地窨子坑。抚着石碑,朴永鹤细细说起东北抗日联军在七星砬子征战的历史。
七星砬子(今称“七星山”)是三江地区的制高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36年夏季,在地方党组织的协助下,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在师长祁致中的带领下转战到此,建起第一处密营。随后,东北抗日联军6个军的部分部队也先后来到这里,逐步建起由兵工厂、被服厂、军政干校、后方医院等组成的密营群。
“为了造出武器,咱们的战士点子多着嘞!”朴永鹤说,“造枪需要特殊钢材,战士们连夜去扒鬼子的钢轨;机器运转要用电,工人们在溪流上筑起水坝,用水力带动发电机;土造的‘匣撸子’手枪没有防腐材料,就用豆油烤出黑亮的漆面。”正是用这些“土法子”,抗联战士在这片山林里与日伪军周旋作战近4年,这些枪支弹药、鞋帽军装,不仅及时补充了部队的作战消耗,而且坚定了战士们长期抗战的决心。
1938年至1939年,日寇先后调集数千名日伪军向七星砬子兵工厂发起多次进攻。守卫兵工厂的战士、工人同日伪军进行了顽强战斗,数十名抗联战士在此期间壮烈牺牲。
“这些遗址是最好的东北抗联精神教科书。让遗址‘重见天日’,使这段历史被后人世代铭记,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2003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朴永鹤担任集贤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与县里的工作人员开始了20余年的寻访考证工作,在密林中寻找并确认了70多处抗联遗址和遗迹,挖掘出2000多件实物,建起15座抗联遗址碑。
山下的集贤县红色抗联体验馆里,陈列着从七星砬子密营遗址中出土的不少珍贵革命文物,还通过“声光电”的方式复原了七星砬子保卫战的战斗场景,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朴永鹤欣慰地说:“这几年,县里把七星山作为起点,建起了这座体验馆,投资修通了‘抗联路’,推出了红色旅游线路。来体验红色文化的游客越来越多,附近不少村子都发展起乡村旅游项目,村民们有了新的致富路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