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中国行】湖北兴山:昭君故里入画来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中国行】湖北兴山:昭君故里入画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0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闫汇芳 撰文/摄影

  群山环抱中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古汉文化旅游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吟诵着杜甫的诗句,我们从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大坝逆江而上,进入风光秀丽的香溪河,便到了西汉明妃王昭君的故里——湖北省兴山县。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内的昭君汉白玉雕像。

  这片浸润着诗画意境的土地,因两千多年前昭君出塞的故事而镌刻入史。公元前33年,这位生于香溪河畔的女子入宫后,自请远嫁塞外,以柔弱的身躯撑起汉匈边塞五十余年的安宁。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王家老宅,村民在为游客演出。

  兴山因“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流传千古,青山绿水环绕的兴山尽是诗画,山里山外都是昭君的传说。“乡人怜昭君,筑台而望之”,1982年,兴山县在香溪河畔复修王昭君纪念馆。如今的昭君村,已建成集昭君遗址、遗迹与自然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昭君村古汉文化旅游区,并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中国最美乡村”等殊荣。

  盛夏,清凌凌的香溪河穿村而过,西汉特色的古建筑群隐于两岸苍翠绿意间,粉墙黛瓦在橘园深处若隐若现。村后纱帽山云雾缭绕,满坡柑橘与桃李相映成趣,果香伴着山风沁人心脾。

  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游客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体验编钟乐器。

  步入村落,每寸土地都沉淀着历史记忆。古建筑群中,郭沫若手书的“王昭君纪念馆”匾额熠熠生辉。琵琶桥、楠木井等历史遗址,经过精心修缮,化作诉说昭君故事的生动注脚;娘娘泉清波荡漾,仿佛仍飘荡着当年浣纱的余香。

  国家级非遗兴山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家珍(右)和万会知在演唱兴山民歌《五更》。

  “一呀更里呦,天哪又里黑呀,晃晃里格月亮……”国家级非遗兴山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家珍和万会知正在昭君书院演唱兴山民歌《五更》。兴山民歌的旋律时常响起,那是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悠长吟唱。

  近年来,兴山县依托深厚的昭君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走出了一条“文旅兴村、产业富民”的特色路径,让千年文化古村焕发出现代活力。

  百亩蜜桃采摘园里,盛夏果实挂满枝头,游客穿梭其间共享丰收喜悦。昭君村将农田转化为沉浸式旅游体验区,“昭君”地理标识的特色农产品年销超千吨,直接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艺术团在表演情景剧《昭君别乡》。

  《昭君别乡》情景剧每日上演,兴山围鼓、地花鼓等非遗展演随游客脚步流动表演,日均吸引游客逾万人次。昭君村村民穿上汉服,积极传承非遗文化,参与演艺的家庭月均增收2000元。村子带动周边发展民宿196家、农家乐527家,衍生就业岗位3000余个,真正实现“景区搭台、村民唱戏”的共赢图景。

  昭君文化的弘扬传承也跨越了地域界限,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兴山县每年举办昭君文化艺术节和文化论坛,邀请海内外专家共同探讨昭君文化的时代价值。昭君村还开发出“史实昭君”“汉代礼仪”等研学课程,年接待中小学生超5万人次。

  站在香溪河畔远眺,河水悠悠诉说着两千年前的故事,也见证着今日新貌。古老传说与崭新气象在香溪河畔交融,这里笑迎四海宾朋,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财富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出奋进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0日 10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