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昔日沙丘遍布 今朝蔬果满园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昔日沙丘遍布 今朝蔬果满园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3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光明日报记者 李丹阳 尕玛多吉 傅强

  “过去高原人吃什么菜?那不就是‘老三样’,土豆白菜萝卜。现在你看嘛!人参果我们也种出来了!”在海拔近4000米的玻璃温室里,本地技术员达瓦热情地摘下果子,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尝尝,直说“甜得很!”

  这里,是位于西藏日喀则白朗县的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有两座智能玻璃温室和133座温室大棚。七月高原,阳光炽烈,温室内却湿度怡人,车厘子缀满枝头,草莓鲜红饱满,青椒绿得发亮。这些过去本地人“连名字都没听过”的新鲜蔬菜,即将走进白朗、康马、仁布县的学校食堂和寻常人家的厨房。

  这样的高原农业蝶变,还在日喀则、山南多地发生着……

  高原青稞变“金稞”

  七月的日喀则田野,92万亩青稞正抽穗灌浆。日喀则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冷阿海分享了喜人的数据:2024年全市青稞产量首次突破42.49万吨,亩产突破900斤。“播种面积、总产、单产都在增!”

  丰收的背后,是好种子。“去年我们在高寒农区推广新品种‘喜马拉23号’3万亩,平均亩产增加85公斤,表现非常好!”冷阿海说,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青稞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良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全市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日喀则,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青稞生产基地,被誉为“世界青稞之乡”。这里栽培了几千年的青稞,如今正经历一场从田间到舌尖的变革。

  日喀则经开区的达热瓦啤酒厂里,机器低鸣,一股独特的青稞香气在空气中浮动。印着“喜孜精酿”的啤酒罐排着长队,等待灌装琥珀色的酒液。

  达热瓦过去主要生产青稞酒,现在则进军青稞啤酒这一全新赛道,成为日喀则规模最大的啤酒企业。旗下“喜孜”品牌于2023年10月正式投产,目前产值已达1.85亿元。

  总经理土旦笑声爽朗:“青岛援藏帮了大忙!我们带了30多个学生,在山东一家啤酒学院学了3个月酿酒技术,还聘请了资深酿酒师来藏指导,推出了生啤、鲜啤、精酿等全新啤酒产品。”他指着厂房,“去年卖了8000多万元,全西藏都喝得到。”

  厂子红火,乡邻也受益。“每年收青稞1500多吨,付给周边农户差不多690万元!”土旦说,接下来将依托日喀则国际陆地港的优势,让“喜孜”啤酒打入尼泊尔市场。

  过去,青稞多被磨成糌粑,是高原的“温饱粮”。如今,青稞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成“致富粮”。打开盒马鲜生小程序搜索“青稞”,青稞爆米花、青稞挂面、青稞贝果等数十款产品琳琅满目。这些产品原料,大多源自日喀则市江孜县班觉伦布村的大片农田。

  “班觉伦布村建成了全球领先的标准化青稞预拌粉生产线。”江孜县委书记陈昊介绍,在上海援藏团队的帮助下,这条生产线可年产超过1.3万吨精制青稞面粉和2.6万吨青稞烘焙预拌粉,粗粒的青稞颗粒经超微粉碎技术加工后,完全可以作为高端面包的主要原料。

  “今年500吨青稞将通过‘盒马’平台走向全国市场。”陈昊说。

  沙地里长出有机芦笋

  嫩绿色芦笋从细沙地里探出头,拇指般粗细,等待采收。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扎囊县阿扎乡,记者见证了沙土里长出有机芦笋、有机辣椒、雅藏西红柿的高原奇景。

  “往下挖近百米都是细沙。”绿之源公司负责人喻莹指着连绵的沙荒地说。阿扎乡地处雅江北岸沙丘地带,虽沙荒地绵延,但光热资源丰富,且无工业污染,土地开阔便于规模化开发,交通也十分便利。2019年,湖南援藏工作队引进这家企业,在阿扎乡流转千亩沙荒地。没有换土,他们用当地的牛羊粪和有机肥改良土壤,配合膜下滴灌技术,在智慧温室中开辟出生机。

  “沙地不含有机质,种菜成本是普通农田的4倍以上。”喻莹坦言。公司坚持有机种植,禁用农药化肥,连蚜虫都靠投放七星瓢虫来防治。经过五年努力,1200余亩寸草不生的沙地,如今辣椒满枝、芦笋破土,公司成为获得有机认证的蔬果类企业。

  技术员李绍忠蹲在田垄边,抓起一把沙土解释改良秘诀:“每亩沙地掺15立方米牛羊粪,再加2到3吨颗粒有机肥。收一茬补一次肥,土壤越来越肥,种出的蔬菜越来越好!”

  绿之源的芦笋如今已试销香港,供货价达每斤25元。“西藏芦笋不用削皮焯水,吃起来是甜的。”喻莹摘下一根生芦笋递过来。这种植物根系可覆盖4平方米,兼具防风固沙作用。

  “过去这片沙地,我们放的羊都不来!现在竟然有了蔬菜大棚。”36岁的卓玛笑着回忆。她现在是基地种植主管,管理着38座大棚。经过培训,这位藏族妇女从浇水施肥学起,如今仅工资一项全家年收入增加近15万元。在绿之源,像她一样的本地长期工有186人,公司通过发放工资、购买牛羊粪等原材料、土地租赁、机械租赁、物流运输等多种方式,累计带动当地群众增收6300余万元。

  矮化苹果香飘国外

  山南市雅鲁藏布江(以下简称“雅江”)河谷,连绵的沙丘间,一排排不足人高的苹果树在风沙中挺立。拳头大小的苹果缀满枝头,静待九月染红高原。

  2019年,山南市在雅江两岸沙地启动苹果种植项目。技术员选中了荷兰引进的矮化树种,经过评估,这种矮化苹果适合在山南的河谷沙地中生长,不仅经济效益好,还有防风固沙的生态作用。

  “这些‘矮个子’适合沙地生长,无需梯子就能采摘。”扎囊县粮油公司技术总监李世银介绍。苹果种植成功后,果园统一交由扎囊县的国有企业西藏扎囊县粮油公司管理、销售。

  “一开始建设时,这里全是沙地。一场大风吹过,国道上的积沙便厚达两三厘米。”李世银望着远方回忆。

  位于雅江中游的山南市,有大片的河谷风沙地貌。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雅江中游两岸的沙化土地面积曾高达数十万亩。如今,这里已成山南市打造的“百里绿色生态长廊”,扎囊县的沙丘变身万亩果园。

  果园里,41岁的扎西卓玛正在检查滴灌管道。“走路十分钟就上班,中午还能回去给两个孩子做饭。”家住扎囊县的她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十分满意。来果园工作的五年间,她从普通农村妇女成长为技术骨干,月入5000多元。像她这样的本地工人,高峰期园区要用400人。

  藏香猪养殖场与果园仅一墙之隔——猪粪沤成有机肥还田,果园里的杂草收割喂猪,形成微型生态循环。“高原的紫外线极强,果树用不着农药喷施。”李世银翻开手机里成熟苹果的照片骄傲地展示,“全靠高原的光照,我们的苹果几乎零农残,而且着色漂亮,花青素和果糖含量都很高。”

  扎囊县粮油公司董事长拉桑介绍,2024年,扎囊县粮油公司对接外贸公司,向尼泊尔出口苹果60吨。“他们说这是高原圣果,又红又甜。”更让本地人拉桑欣慰的是,附近4个自然村173户村民每户都有人在果园务工,长期工的年收入普遍超过5万元。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3日 03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