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喜看夜校归来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喜看夜校归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5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刘茜

  无人机操作、AI应用、直播带货……最近,一批新兴课程在青年夜校火热“出圈”。除了培养艺术兴趣外,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在业余时间接触新技能、培养新爱好、交往新朋友。

  夜校并非新鲜事物,在我国已有逾百年历史。《北京大学日刊》记载,1920年1月18日,该校学生会平民夜校开学,蔡元培专门发表演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识字算数、生产技术,到七八十年代的理发裁剪、专业教育,再到世纪之交的微机电脑、多门外语……夜校助力不同时代的年轻人知识换代、技能升级。

  今天的夜校主要提供非学历培训服务,主办方绝大多数是高校或各级政府的文化事业单位,带有公益属性,价格亲民。课程设置不局限于艺术、文化等方面内容,还涵盖了不少新职业的培训。比如,江苏开设跨境电商技能夜校;福建厦门集美区总工会开设“职工夜校”,进行养老护理员的技能培训;湖北武汉江汉青年夜校开设咖啡加工培训课,并且“一席难求”……这些培训内容高度契合包括人社部最新发布的17个新职业在内的新兴职业技能需求。夜校课程设置紧跟社会转型步伐,是其大受公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夜校成为时尚,折射出我国学习型社会正加速形成,人们对“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加认同。很多人不再将学习视为阶段性任务,而是更加关注学习与个体发展的长久共生关系。学习不再局限为掌握具体的知识和获得一纸证书,而日益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这给了人们一种希望:人生充满机会,只要努力奋斗,便能有所回报。

  夜校,还是成年人版的“兴趣班”。插花、瑜伽、唢呐、非遗手工……人们通过夜校课程,使自己从职场压力中解脱出来。跨界学习,给大脑换个“频道”,是非常积极有效的放松方式。舞蹈、瑜伽、武术等课程强身健体,有益健康;唢呐、插花等课程使艺术走进生活,让审美滋养心灵;还有的地方因地制宜,将一些非遗项目纳入夜校课程,让更多人亲身体验传统技艺,触摸历史,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如此,夜校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又能有效保护、传承、利用非遗。

  在夜校里,快递小哥和科研人员可能成为同学,花店主理人能与金融分析师讨论作业……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们会聚一堂,共同学习、交流、成长。除了价格接地气、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夜校的社交属性也不可忽视。在这里,人们用兴趣打开社交新场景。这种以兴趣爱好为核心的联结方式,打破职业、学历的壁垒,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年轻人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这种社交属性,使夜校不再只是一个学习场所,还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社交平台。

  久违的夜校再次回归,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不啻一件好事。但夜校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还需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课程质量如何保证,夜校师资队伍如何维系和建设,能否以资本注入支持夜校更好发展,如何监管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前期规划和制度保障。

  “夜校热”对个人成长、文化发展、社会进步都大有裨益。期待越来越多的人能在闲暇时间放下手机,走出家门,走进夜校。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5日 02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