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王胜昔
常年30多度的车间里,细纱机轰鸣不绝,空气中弥漫着棉绒的气味,纺纱女工们凝神接纱、换纱……这里是河南省舞钢市银龙集团龙山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龙山一厂细纱车间操作总教练苗静静工作了20年的地方。
初到车间时,面对轰鸣的机群和密集的纱锭,苗静静有些手足无措:“‘细纱挡车工’?起初真不知道是干啥的。”直到真正上岗,苗静静才知道,自己的核心任务就是接好每一根断掉的线头。
看着老师傅们娴熟的动作,苗静静心想:“别人行,我也能行!”她主动给自己“加码”:别人看三台车,她申请看五台;下班铃响了,她还要再加练几个小时。
被汗水一次次浸透的工装,见证了她一年来的蝶变:从手忙脚乱到精准完成标准接头,从难以驾驭机台到独挡25台纺机,月均多产优质纱线1.3吨。
技艺精进后,苗静静将目光投向了车间里最棘手的“老虎机台”——断纱频发且很难处理的机台。“难驯得很。”苗静静笑道,“但我偏要跟这群‘铁老虎’较劲!勤走巡回,勤捉疵点,直到把这些机台全部变成‘红旗机台’——产量高、白花少、断纱少。”
苗静静独创了“一勤三准”操作法:勤走动、站得准、看得准、接得准。此法一举突破传统巡回模式,显著减轻工友劳动强度,更刷新了全厂生产效率纪录。工友们笑称:“苗教练这是把纺织干成了艺术!”
2017年,苗静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主动扛起“党员示范岗”的旗帜。“技术钻研也不能只盯细纱这一环,得通晓全流程。”苗静静琢磨出了“上班为下班服务,下班为上班补缺”的班组协作新方法。三个班次紧密衔接,“上下一根线,前后一条龙”,创下工作零失误、质量零差错的佳绩。
集团引进全新自动化生产线时,面对与传统操作完全不同的技术挑战,苗静静主动请缨。她每天扎在现场,研究新的操作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摸索出的“自动换段搭头法”,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工作量,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很快在全集团推广应用。
2018年,苗静静被任命为总教练。此后她把“传帮带”看作是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她不光手把手教新员工“一勤三准”的操作诀窍,更注重传递一种精神:“党员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乐于奉献。”
“‘党员技术结对帮扶’就是苗静静扎扎实实推动起来的。”龙山一厂厂长贺志明说,“她带的学员先后有近200人在集团内部技能大赛中获奖,30多人代表河南省参加国家级纺织行业竞赛并屡获佳绩……”
“跟着师傅这些年,收获太大了。”徒弟李晓楠接过话头,“她不光毫无保留地教技术要领,更用行动告诉我们‘党员就要把活儿干到极致’。这话朴实,却让我们心里亮堂堂的。”
2022年,苗静静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深入各个班组宣讲大会精神,更将这份炽热转化为攻坚行动——带领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向智能纺织发起新的冲锋。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面对光环,苗静静仍在轰鸣的车间里奔走:“纺织工人的春天不在领奖台,而在千万根不断头的纱线里!”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