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科学把握“度”的理论内涵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科学把握“度”的理论内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5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读经典 学理论】

  作者:张子玉(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副院长)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度”不仅是连接量变与质变的桥梁,更是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剖析社会现象以及指导实践活动的关键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握“度”的战略价值。例如,在阐述斗争艺术时,提出“要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在讲到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时,要求“必要时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坚定出手”;在谈及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时,强调“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等等。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度”的思想宝库,透彻理解“度”背后的哲学意蕴,对于辨识复杂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增强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意义重大。

  “度”是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一个渐进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过程,而“度”正是这一规律的核心枢纽。

  “度”是衡量事物量变积累的边界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度”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内在统一,一旦量变突破“度”这一边界点,事物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转化为新的质态。马克思指出,“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变为质的区别”。这里的“一定点”正是“度”的本质——既是事物旧质存续的最终界限,也是新质生成的临界起点。在实践中把握“度”,就是要科学辨识并严格掌控这一边界点,防止出现跨越事物限度的行为,确保事物始终处于“质”与“量”统一的“度”的合理范围内。

  “度”是辨识事物质变发生的临近点。“度”作为事物保持质的规定性的数量界限,是质变生成的动态前兆。当事物的量变运动逼近发生质变的临近区域时,其质态稳定性便会呈现出弱化趋势。“度”在本质上就是事物保持其现有质态的下限表征,正如恩格斯所言,“纯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量的分割就转化为质的差别”。此处的“极限”,既是事物现存质态的最终边界,又是量变质变的转化通道。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既守住发展的根本,也抓住变革的关键时机,就要把握好这一事物发展的深层规律。

  “度”是判断事物发展程度的有效标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在自然界中,质的变化——在每一个别场合都是按照各自的严格确定的方式进行的——只有通过物质或运动(所谓能)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写道,“存在的变化从来都不仅是从一个量过渡到另一个量,而是从质过渡到量和从量过渡到质,是向他物的变易,即渐进过程的中断以及与先前的定在有质的不同的他物”。这不仅向人们发出了事物越过临界点必然会发生质变的哲学预警,也强调了“度”作为判断事物发展标尺的客观必然性——当量变在边界点内积累,“度”这把标尺度量的就是事物发展的稳定性;当事物发展突破临界点,“度”这把标尺标记的就是阶段性的质变飞跃。

  掌握不好“度”,“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度”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人们在实践中具体可感的客观标准。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应更好地把握事物“度”的界限。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去发现真理、掌握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度”代表着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保持着事物的自身规定性。在实践中,人们只有客观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度”,才能发现并拥有真理;而我们的认识一旦跨越事物“度”的范围和界限,原有真理所依赖的条件和基础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其性质发生根本转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任何真理都只是在一定范围与条件下才能成立,超出这个范围与条件,就会变成谬误。列宁所说的“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度”在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至关重要。而只有运用“度”的标准主动认识客观规律,掌握真理与错误转化的关键节点,才能防止真理变成错误。为此,我们既要具备清醒头脑与辩证思维,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动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明辨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中事物“度”的界限;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守住真理的生命线。正如列宁指出的:“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以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和运用好“度”

  新征程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就要准确认识“度”、客观把握“度”、科学运用“度”。

  准确认识“度”,了解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界限范围,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新征程上,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各种新的矛盾和风险相互交织。只有准确认识“度”,才能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洞察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确保事物质态的“度”始终在底线之上、红线以内,坚决把量态的“度”控制在极限阈值之内。

  客观把握“度”,准确研判发展态势,确保事物在需要限度内发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在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上出实招硬招,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度”的精准把握,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发扬斗争精神,推动各项事业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的关键。例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尺度,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以及美丽乡村建设;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多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激烈的局面,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等等。

  科学运用“度”,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方面,拿捏好“度”的分寸,合理调适体制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事业发展。例如,在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方面,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另一方面,掌控好“度”的火候,做好风险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例如,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只有将“度”的哲学智慧转化为制度效能,才能在守正创新中行稳致远,在动态平衡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5日 11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