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孙来斌(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保持历史耐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在2025年7月14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化进程,西方走了几百年,而我们只用了几十年。深层次看,我们工业化的短板还很多,要花时间去补。城镇化也是这样,不能面子可以、里子不行,不要搞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事情。有些事要打攻坚战,有些事要久久为功。”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历史耐心的道理所在。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角度来看,保持历史耐心具有多重意蕴。
“保持历史耐心”的辩证品格
所谓历史耐心,意指历史主体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历史经验的确证,面对长期性、复杂性的历史任务而表现出来的长远的历史眼光、稳健的战略安排、从容的精神品质。保持历史耐心,体现了我们党对完成重大历史任务所必需的战略定力、精神状态的理性认识和自我要求,体现了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意蕴。
遵循规律、掌握主动的精神特质。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例如,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共产主义终将实现,但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不懈的努力。缺乏历史耐心,试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无疑要遭受历史规律的惩罚。再如,从现代化角度来看,人口城镇化是国际普遍性特征,有其客观规律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解决这个问题,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让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现在的城乡人口流动还是候鸟型的。市民和农民之间的平衡转化,要体现在政策上”“这个过程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当然,保持历史耐心,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基础上积极作为、乘势而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善于识变求变应变”,就是要发挥历史主动。
从容不迫、张弛有度的精神气度。拥有历史耐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坚信时间的客观、历史的公正,秉持“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的理念,因而能以极大的耐心忍受时间的考验;秉持“功不唐捐”“水到渠成”的古训,因而能对必要的付出从容不迫,对历史的回报深信不疑。胸有成竹、心中有数,才能气定神闲。保持历史耐心,对于执政党而言,意味着“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只争朝夕地奋斗而又不只看一朝一夕之成败,淡定从容又持续不断地有所作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与弛、快与慢,彰显时间的哲学、发展的逻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掌握快与慢的节奏。快,就要抢占先机,看准了就抓紧干,在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争取不停步、不耽误,争取最好结果。慢,就要沉得住气,不能急于求成,防止犯急躁病。沉得住气,是精神气质的从容,而不是实际行动的懈怠。既从容不迫,更放开手脚,体现的是张弛有度、快慢相济的辩证法。
谋划长远、干在当下的精神状态。长远与当下,关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谋划与当前行动。保持历史耐心,要有长远谋划,也要有当下行动,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这种精神境界、历史担当,往往需要长远的考量、时间的验证。例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急不得,也急不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再如,为了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党中央推动长江“十年禁渔”;为了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党中央以“百年大计”的眼光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本着对民族和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党中央以“千年大计”的气魄擘画雄安新区建设,彰显了谋划长远的高瞻远瞩;而接续实施的五年规划,则书写着干在当下的行动哲学。
“保持历史耐心”的战略考量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保持历史耐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前行,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历史发展节奏的恰当把握,就在于保持历史耐心。十四年的持久抗战,铸就不屈的中华魂;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锻造了崭新的共和国。从建设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到高铁发展、大飞机制造、航天科技进步,再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都是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历史耐心持续推进的成功实践。“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国产大飞机C919从立项到商业飞行,历时16年,先后攻克100多项重大技术难关,最终一飞冲天。中国商飞总部基地高高悬挂的“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标语,宣示的是长期主义的工作态度,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耐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保持历史耐心方面,我们党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曾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犯过“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历史耐心无疑是重要的一条。保持历史耐心,是对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胸怀“两个大局”的深远谋划。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鲜明而显著的特征。从国内看,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应看到,当前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面对超大规模的人口、“时空压缩”的特点、多期叠加的矛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戒骄戒躁、保持历史耐心。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呈现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新特征,国际力量对比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同时,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增多,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当前,少数国家出于霸权思维和一己私利,企图对中国式现代化实施所谓“中段拦截”,不择手段地发动各种针对中国的外部打压遏制。面对这种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保持历史耐心、战略定力,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高浪急所扰。
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质的飞跃促成新的量的积累,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事物的发展过程。就经济发展而言,内在的道理也是如此。有资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跻身高收入经济体。这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基本上都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后的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而那些未成功的国家,则未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实现。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当前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持续发力。解决那些反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逐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强化工作能力。总之,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任务,绝非一日之功,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坚定不移持续推进。
“保持历史耐心”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致广大”强调谋划时登高望远、统揽大局,“尽精微”要求操作中细致精当、积微成著。“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也是保持历史耐心的实践遵循。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坚持大历史观,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只有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才能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但前进道路上难免遇到曲折。看待这一历史过程,必须把握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如果只看前进性,就容易盲目乐观;只看曲折性,则容易消极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也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
以大历史观的视野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我们就能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意义、世界意义,从而增强道不变、志不改的坚定。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认知,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办好自己的事。”
端正政绩观,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保持历史耐心,体现的是时间观。时间观的背后,则是政绩观、价值观、群众观,是为政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做事动机并不那么纯正,把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有的为了获取升迁资本,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政绩观出了问题,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就不可能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了这一点,保持历史耐心就有了牢固的价值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之以恒地把各项改革发展的责任落到实处。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解决民生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可谓世所罕见,前进道路上会遇到“拦路虎”,要啃“硬骨头”。要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决心。“夫战,勇气也。”决心就是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得‘软骨病’、患‘恐惧症’是无济于事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自觉肩负历史使命、保持历史耐心、创造历史伟业的主动作为。
发扬斗争精神,必须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坚决同危害党的生命力、侵蚀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作斗争。新时代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有目共睹。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面对外部势力的无理挑衅、打压遏制,我们必须展开有力的国际批判、采取有针对性的反制措施,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中国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坚决开展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力求“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5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