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江苏苏州:文化资源直达“家门口”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江苏苏州:文化资源直达“家门口”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5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洋

  欢快的锣鼓声响起,锡剧演员水袖轻扬,一台妙趣横生的锡剧《追香记》引得老戏迷们手指轻敲节拍,低声哼唱。日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村,再一次迎来省级文化惠民活动“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

  灵峰村是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在苏州全市唯一入选的试点地区,今年1月,文艺直通车行动的首场演出便在这里掀起热潮,此后各类高品质文艺演出陆续上演,省级优质文化资源如活水源源不断流入村里。以“茉莉花开”为支点,当前,相城区正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推动各种优质文化资源来到群众“身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村晚”碰上“非遗”,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相城区给出的答案是贯穿全年的“相映成趣·非遗村晚”——让古老非遗与乡村舞台、村歌传唱巧妙融合,既为群众献上视觉盛宴,也搭建起追忆乡愁、展示绝活的平台。

  这样的文化盛宴在相城并非个例。2024年,相城区精心烹制了一系列“文化大餐”,如“运河情·江南韵”第四届大运河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展示周暨吴门望亭文化艺术季等。截至目前,活动吸引了近万名村民与游客走进现场,并吸引百余万人次线上参与。“以前想看戏要跑老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表演。”

  此外,“送戏下乡”“美育课堂”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也常态化开展。全区每年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000余场,举办评弹书场演出两千余场,持续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供给。

  织密“文化网络”,打造家门口的精神驿站。在相城区,文化场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家门口的“精神驿站”。晚饭后,家住黄埭镇的黄阿姨散步到家门口的百年书场,一场精彩的评弹演出引得她驻足细听。

  近年来,相城区文化地标不断刷新。截至2024年底,全区已建成10个文体中心、30余个文化场馆,其中御窑金砖博物馆等9处空间获评“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市民喜爱的“文化会客厅”。

  文化的扎根,离不开触手可及的空间载体。更细密的“文化毛细血管”不断延伸至街头巷尾——19家图书分馆、20多家评弹书场遍布城乡,经开区文体中心、望亭大运河文体馆等专业场馆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好去处。

  创新“服务密码”,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不久前,一场街头音乐派对在南艺·苏州元和塘艺术街区上演,不少居民闻声赶来,共赴这场仲夏夜之约。漫步街区,艺术在这里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化作在街头转角便能邂逅的惊喜。

  南艺·苏州元和塘艺术街区是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研究院在深入挖掘相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创新打造的一处集“游、学、创、购”于一体的在地化延伸空间。艺术街区采用“政府搭台、院校创作”的校地合作模式,创新推出“元和塘艺术街区主理人共创计划”,让市民从文化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了从“送文化”到“创文化”。

  当前,相城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加入,有效整合朵云书院等各类场所资源,全年举办涵盖阅读、非遗、展览等主题的活动超过500场,让文化自然融入商圈、特色空间和日常生活场景。家门口锡剧悠扬,书屋里传来淡淡墨香,街区转角邂逅艺术……相城区的文化实践,正让“惠民”二字变得可感可及。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5日 09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