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瞧!我们的前沿科技】
光明日报北京7月27日电(记者晋浩天)“你没看见妈妈(爸爸)生气了吗?”——这句带着委屈或怒气的质问,是多少家庭中的熟悉场景。家长们常常困惑:孩子明明眼睛看着家长,为什么就是“读不懂”写在家长脸上的情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解万泽研究员课题组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重要成果,给出了科学解答:孩子或许“看见”了家长的表情,但真正“理解”其含义,却需要一场从“看出不同”到“懂得含义”的漫长认知升级。而驱动这场升级的关键,并非仅仅是眼睛看得更清,更在于头脑中的情绪理解与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
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团队系统探究5岁至10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模式,首次清晰描绘出大脑中“看表情”的知觉加工与“懂情绪”的概念知识两大关键要素,如何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作用此消彼长,共同支撑起他们解读别人情绪的能力。
研究团队首先破解了一个基础疑问:孩子真能“看出”大人不同的表情吗?答案是肯定的。“借助高灵敏度的脑电频率标记技术,研究人员精准捕捉到儿童大脑对快乐、愤怒、恐惧、悲伤四种典型表情结构的快速、自动反应。令人惊讶的是,即便是年仅5岁的学龄前儿童,其大脑枕颞叶区域已能自发地区分出这些不同情绪面孔的结构特征差异。更关键的是,这种基础的‘看表情’能力,在整个5岁到10岁年龄段中,整体表现稳定,并未随年龄大幅提升。这表明,孩子们很早就具备了‘察言观色’的生理基础。”解万泽告诉记者。
然而,看清表情结构,是否就等于理解了情绪的含义?研究深入揭示了其中的巨大鸿沟。为探究孩子们头脑中关于情绪的“概念地图”精细度,研究人员设计了情绪词语相似性评分任务。孩子们需评估像“哭泣”“赛跑”这样的词语与快乐、愤怒、恐惧、悲伤四种基本情绪各自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头脑中的情绪概念网络变得越来越精密,结构也日益趋近成人。年幼的儿童往往只能进行粗浅区分——比如将情绪简单划分为“开心”和“不开心”。而年长儿童(大约7岁至10岁)则进步显著:他们不仅能更好地区分不同的负面情绪,更能理解这些情绪常常是交织出现的复杂状态——例如,他们逐渐意识到,“哭泣”这个行为背后,可能同时关联着悲伤、愤怒或者恐惧等多种情绪成分。
那么,概念知识的增长,是否提升了孩子们在实际中判断情绪的能力?解万泽给出明确答案:“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区分那些复杂负面情绪的行为准确性显著提高。这直接印证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读懂’他人情绪的实际表现确实在进步。”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支撑孩子情绪理解能力不断提升的核心动力,是稳定早熟的“看”(知觉加工),还是日益精进的“懂”(概念知识)?这正是研究最关键、最突破性的发现。解万泽表示,虽然大脑自动区分表情的能力很早就成熟且稳定,但它对儿童最终做出准确情绪判断的预测作用,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相反,儿童自身所拥有的、不断丰富的情绪概念知识,对其情绪判断准确性的预测作用则持续、显著增强。“可以说,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在理解他人情绪时,越来越依赖于头脑中积累的概念知识,而非仅仅依赖视觉信号。”
“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儿童情绪认知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视角。”解万泽说,“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提升,核心驱动力并非只是‘看’得更清楚,而在于‘懂’得更深入。这意味着,当孩子似乎‘看不懂’家长生气时,问题可能在于他们尚未完全理解‘生气’‘失望’等情绪的具体区别,或者还不明白当下情境为何会引发这种情绪反应。因此,与其带着责备质问‘你没看见吗’,不如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其原因:“妈妈(爸爸)现在很生气,因为你刚才爬到那么高的地方,妈妈(爸爸)担心你会摔下来受伤。”
“从更广泛的意义看,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儿童情绪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未来探索儿童情绪与心理健康支持路径提供了参考。”解万泽总结道。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8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