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至味人间】
光明日报记者 禹爱华 龙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胥扬
“‘左公班师宴’,这边请——”
湘阴宾馆的雕花木门被伙计一把推开,蒸腾的香气奔涌而出。厅内人声鼎沸,杯盘叮当,一桌桌宴席如同星火,唤起了这方水土的记忆。
湘阴,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居湘资两水尾闾、南洞庭湖滨,湘江自南向北贯穿全境,自古为文献之邦,素称“楚南首治”,是湖湘文化发源地之一。“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千百年来的历史底蕴,充盈着这一片土地上刚毅务实的人文精神。
湘阴人左宗棠抬棺出征,率部收复新疆的历史至今令人铭记。当年,左宗棠西征新疆时,军中多湖湘子弟。每逢收复一城,这位统帅必依家乡传统设宴犒军。宰牛羊,备腊味,烹湖鲜,佐以湘阴的辣椒、酱菜——既慰乡愁,更壮军魂!而在家乡湘阴,父老乡亲们年年备宴,翘首期盼左公班师凯旋……这席面,在年复一年的守望里,融进了湖湘物产的丰饶与百味,终成今日的“左公班师宴”。
“椒香辉映”的青瓷盘刚端上桌,长沙食客王建军便眼睛一亮,樟树港辣椒在灯下泛着琉璃光泽,一口鲜辣,让他直呼过瘾。这生于湖湘水土的精灵,最解楚人魂魄里的烈性。
当年左公大军行囊中,便有这层层油纸包裹的剁椒坛罐。西域寒夜,铜釜里沸汤翻滚,一勺椒红倾入,辛香霎时劈开冻雾。将士们围火啜饮,辣意从喉头烧进血脉。
厨房里,大铁锅锵然有声,大厨周师傅正在炒制的“宫保鸡丁”,焦脆外壳如征衣皴裂,内里肉质却细嫩如江南春泥。与之呼应的“湘军霸王肘”,酱色浓亮。王建军一筷下去,肥腴的皮肉在齿间崩裂,红亮的酱汁沿着纹理流淌,他竖起拇指:“湖南人的霸蛮和忠勇都融入皮肉了!”
灶上粗陶罐咕咚作响,粗陶胎体上窑变斑驳,罐中烹制的“帅府鹅羹”,整鹅在浓汤中鲜香酥软。清水中三揉三洗的肥肠,佐以胡椒香叶炖煮,竟成珍馐。一碗“湘阴面”卧在青花海碗中,面条柔韧,在筷尖弹跳如弓弦;椒炒肉盖码泼辣,油光里浮沉着星斗般的碎椒。
待到那钵“带甲归来”上桌,洞庭甲鱼伏在浓汤中,东塘薯粉舒展如晶莹玉带,在浓汤里载沉载浮。左公西征途中,命将士广植薯蓣以充军粮。戍卒归乡时,洞庭渔人特奉此馔,甲鱼背甲如盾,薯粉似绶,名之“带甲归来”。恰似归乡路长,终有尽时。
“酥香圆满”在油锅里翻滚成金球,红薯与糯米的暖甜漫溢唇齿。东塘乡民以新收薯蓣混合糯米,橘皮细丝如金线缠绕其间。揉制成丸时,掌心的温度将五谷精魂凝成浑圆。入油刹那,滋啦声如春雷惊蛰,点心师傅杨秀英拿笊篱轻点。坨子刚上桌,好奇的孩子鼓起腮帮吹气,咬开酥脆外壳,糯米的绵软与红薯的甘甜交融,和着热气溢出来。
暮色浸染左公柳,虬枝指向西北苍穹。厅堂内外,灯火渐次亮起,宛如星河倒泻人间。柳枝摇曳,沙沙如私语,又似金戈铁马的回响沉入大地。
英雄护得疆土在,人间岁岁稻粱丰。从帕米尔高原到洞庭鱼米乡,山河入宴,家国在席。这人间至味,终将铁血烽烟熬煮成了灶膛前暖意氤氲的甜香,在每一季稻粱丰熟、每一席团圆举箸的寻常光景里,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对和平最深沉的守望。
左公班师宴 周艺珣 绘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