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张彦卿(石家庄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高级政工师)
2025年,抗战胜利的钟声已回响八十载。当一群身着校服的中小学生在延安窑洞前聆听烽火岁月的讲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肃穆中触摸历史伤痕,在卢沟桥的石狮旁沉思民族命运——当“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遇,“行走的思政课”,让革命先辈的热血情怀与新时代青年的理想碰撞出激昂回响,成为锻造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如今,一所所高校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渐次展开,多元场景重构了思政教育的时空维度,通过打通教育环节、整合教育资源,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掌握知识。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财富,保护好红色资源是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基础。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应当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认真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从井冈山的黄洋界哨口,到遵义会议的旧址,再到西柏坡的农家院落,当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以具象化的场景呈现在眼前,广大青少年更能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深刻感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切实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担当。今年正值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通过组织学生重走抗战遗迹,聆听亲历者口述史,祭奠烈士陵园,能够使爱国主义教育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升华为血脉中的精神烙印,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凝聚起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对于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进历史,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让其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感悟真理力量。例如,北京中轴线这条7.8公里的建筑轴线,是一条贯通古今的“文化之轴”“精神之轴”“力量之轴”。中国人民大学以这条轴线为课堂,打造“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学生们走进一个个院落,实地体验文物普查工作,学习如何准确填写文物普查记录表,记录建筑特征。通过与居民和基层工作人员交流,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这条大河的澎湃汹涌。非遗文化的传承也为“行走的思政课”增添了亮点,当学生亲身体验古法造纸、活字印刷、传统戏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的冰冷展品,而成为流淌于指尖的鲜活技艺与文化密码。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作为一种“专题式理论讲授+多样化社会实践+主题式开放讨论”的新型教学模式,要让“行走的思政课”越上越好,应当注重形成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再回到“第一课堂”的教育闭环,不能让学生们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是要超越“外行看热闹”的感性层面,将理论命题、教学专题、实践主题贯通起来,拓宽视野格局,向“内行看门道”转变。这需要我们搭建广阔的育人实践平台,形成育人合力。一是共建“大课堂”,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遴选一批大学实验室、科研所、校史馆等,组织“场馆里的研学实践”。二是用好“大平台”,以信息技术赋能网络实践场域,建设高校“大思政”教育特色数字馆,打造“指尖上的思政课堂”。三是建强“大师资”,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强、情怀深、自律严、人格正、有担当的中青年合理搭配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在“行走”领域造诣深厚的“土专家”等开展现场教学,打造“学生身边的导师队伍”。
当前,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共同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大力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孩子们不仅能够收获知识的延伸,还能完成灵魂的壮游;不仅能够促进个体成长,更能够从小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理想。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