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钟星星(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从就业、能力提升、保障、创业四方面提出14项任务,为深入实施家政兴农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清晰路径。近年来相关政策持续发力,既彰显了国家层面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更凸显出家政兴农在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中的关键价值。
家政兴农之所以成为政策焦点,在于其独特的“双向连接”功能:一头紧扣城市家庭“一老一小”等民生刚需,一头紧连农村劳动力进城稳增收的迫切愿望。打通这一连接,既能释放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潜力,又能填补家政服务市场的供给缺口,最终有利于实现民生改善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如今家政服务业已成为继建筑业、制造业之后,吸纳新增就业的蓄水池,其蓬勃活力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从需求端看,家政服务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期。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3岁以下婴幼儿约3000万名,“一老一小”群体催生海量服务需求。双职工家庭比例攀升、居家养老模式深化等趋势,也推动市场容量持续扩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家政服务市场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但供需缺口仍高达3000万人。专业育儿嫂、养老护理员、家庭管家等岗位一工难求,市场潜力亟待释放。
从供给端看,农村劳动力是家政服务的主力军。据行业协会测算,全国约有3000万名家政从业人员,90%来自农村。这意味着,农村劳动力不仅为家政市场提供了稳定人力资源,更通过从业增收反哺乡村——一人从业可带动一户增收,一批人稳定就业可激活一村发展。家政兴农已成为撬动农村致富的金钥匙。
然而,当前农村劳动力与家政行业的高质量连接仍存梗阻:就业渠道窄,信息不对称导致有意愿无门路;职业发展“短”,技能提升通道不畅难以干长久;保障体系弱,医保、住房等权益落实不足影响留得下;社会认同低,传统观念偏见让从业者觉得没前途等。《工作方案》直指这些痛点,以系统思维构建解决方案,为家政兴农高质量发展破题。
针对农村劳动力有就业意愿但缺乏有效对接渠道的突出问题,《工作方案》部署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构建多元化、便捷化的就业对接体系:通过组织专项“生活服务招聘季”活动,并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直播带岗等新型招聘模式,着力缩小信息鸿沟,提升岗位匹配效率;推动工会系统的帮就业行动切实落地,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供需对接平台;深化家政进社区战略,为农村从业者进入城市提供明确的落脚点和实际的服务场景;持续开展家政劳务精准对接行动,有效缓解市场结构性矛盾,化解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技能素质是家政从业人员立足行业的根本要素,也是驱动行业整体提质升级的核心动力。《工作方案》高度重视能力建设环节,提出多措并举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鼓励并引导利用在线教育资源进行学习,持续更新知识技能;加快发展现代家政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具备专业资质的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力求实现从学习到就业的无缝衔接;同时,着力完善行业服务标准体系,为服务提供规范指引和质量评价依据,从而系统性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依赖体力的传统服务者向掌握专业技能、具备专业知识的新型家政人才转型。
要想实现家政兴农,还要培育现代家政观。《工作方案》从“有形+无形”两方面发力:在政策支持上,对家政专业毕业生、返乡创业者优化金融服务、落实税费优惠等,为农村家政从业人员发展提供有形支撑;在观念引导上,提升从业者的职业荣誉感与归属感,让他们在服务中收获成就尊重等。
家政兴农,看似小切口,实则大民生大战略。让农村家政从业者出得来、干得好、留得住、有尊严,不仅能撑起万亿家政市场,更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他们带回乡村的,不仅是收入,还有先进理念、市场意识和发展思路,最终形成“就业增收—乡村发展—城乡互促”的良性循环。相信随着系列政策落地见效,家政服务将会从生计选择变为职业向往,助力更多有意愿从事家政服务的劳动者顺利实现就业。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1日 02版)